在音乐课堂教育中渗透心育
张 静 摘 要: 本文作者根据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探讨有关小学少年儿童音乐欣赏中审美联觉及审美趣味的培养,并提出应引导学生对美感的理解,培养兴趣,紧紧围绕音乐欣赏主题阐述观点。
关键词: 中,应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意象联觉。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关系,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法手段和教具,使学生欣赏联觉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他们表示:“我们好像看见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飞溅,流水声、渔歌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出现的是一片欢畅、热闹的场面。”
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互相渗透的。音乐可以借助于这种外在形式,帮助欣赏者特别是儿童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某种心理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儿童对创造美的追求。流动的音乐线条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三)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
色彩奥妙无穷,万物皆备,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人压抑、哀愁、情思郁悒。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音乐欣赏中的色听现象,也是普遍的联觉形式。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醒你的某种色彩意象意识。再细一点分析,音乐欣赏中的色听联觉可分为声乐色听和器乐色听两种。声乐色听联觉,是用人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在歌词和曲调的有机结合下,产生某种色象。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李幼容首先给孩子们视觉上提供了七个革本色象:红、黄、青、蓝、绿、橙、紫,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茂的七个美丽花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器乐联觉,是由某种器乐通过自身固有的音色、音质、音域等唤起欣赏者的某种色听。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上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面得淋漓尽致,不时地在学生视野中展现,那黄鹂、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黄腊嘴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学生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可见,音乐欣赏中的色象,就是听者在视觉上引起的一种色听联觉。在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教师的简笔书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色彩联觉。
(四)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嗅觉联觉。
在音乐欣赏中,有些作品不仅具有色彩感,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反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比如,一首反映
在音乐课堂教育中渗透心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