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
龙梦晴 严春花 韩浩 摘要: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一种理念和方式,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本文分析了我国人才培养中的现实困境,指出了人本理念的理论依据,并进行了理体,学生仍然是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忽视。五是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大多注重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学习,忽略了人文、哲学、社科知识以及情感、艺术等对学生身心的陶冶,使得学生发展片面,对生活的热爱和美感不足。六是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率不高。由于受到上述问题的束缚,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缺乏思想、缺乏个性,缺乏自由,缺乏创造,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难以立足。
二、理论依据:人才发展过程需要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本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本理念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理念。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倾注更多的人本理念。
如何贯彻人本理念,首先必须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人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这种可发展性是天赋的。张楚廷教授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说:人是可以获得新的生命,纵使环境、教育可以影响这种获得,但却只能是自己去获得。“人要学会做人”。这里的前一个“人”是生命,后一个“人”是获得了新的生命的生命。这些无不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无限潜能。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发展成为人才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不能只认为现有成绩、做出了贡献的“人材”就是“人才”(即显性人才),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隐性人才”和“准人才”;高校学生就是这种可以造就的“隐性人才”和“准人才”。
教与学的问题,谁更基本?学。因为学才需要教。因为有了学生才需要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少教或不教。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目的是做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教育家潘懋元说:“教育的直接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学博士生导师黄济说:“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能成为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这些思想对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就是在西方浓厚的思想文化环境下诞生的,它与西方古典的自由教育思想紧密相连。在西方国家,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机构,大学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享受高度自治权,大学有成立学校、自行聘请教师、自主选择生源、自主确立课程和专业、自行分配、使用经费的自由,学生在大学可以自由探讨、自由辩论、自由演讲,学术在大学享有绝对的权威。在课程设置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这些思想在大学根深蒂固,并不断传承与超越。因此,西方国家的大学大多培养了世界顶尖级的学术大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独特、个性自由、创造能力强,并在各行各业对世界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长期以来,我国“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和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效果,整体上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因此,应以
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