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字词,领会古诗词炼字艺术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其一字一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指对古诗词中的字词进行细细咀嚼,深入探究字词中描摹的意境,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了解古诗词的炼鉴赏字词,领会古诗词炼字艺术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其一字一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指对古诗词中的字词进行细细咀嚼,深入探究字词中描摹的意境,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了解古诗词的炼字,可以从关注动词、修饰词以及特殊词语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独特的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文学素养。
关注动词,挖掘主要精神
关注动词,实质是对有动态变化、生动形象有关的词语进行重点分析,往往能够挖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和主旨。在关注动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画面整体入手,用动词来丰富画面的动感,从“画面”转变为“动画”,营造出一个特有的意境,再引导学生走入其中,围绕着动词咀嚼推敲。
例如,《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时所见、所思、所感。这首诗气势磅礴,诗中的很多字词都非常经典,是引导学生炼字的合适素材。课堂上,学生们先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带着对诗的内容的初步了解,进行三次诵读,产生整体的印象;然后,笔者和学生一起欣赏这首诗中的动词,“水何澹澹”中的“澹澹”意思是“荡漾”,是一种动态的描写,水波的高低不平,波纹的涌动,将画面“活化”;同样的动词,还有“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表面是写风,其实是写树,从树木的描写再转述到大海之中。这样,从动词的逐字逐词的修饰,诗中蕴含作者的胸襟和远大抱负便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引导学生关注动词时,不仅要关注动词本身,也要从动词表达的意境中向学生阐述事物的哲理,体悟作者的文学主张,在逻辑分析的同时,将更多的指示内容融入其中,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次理解。
关注修饰词,体会独特美感
古诗词中的修饰词语往往是形容词、副词,一般表现在对环境的颜色、形状、动作的程度和状态等方面,是炼字的重点对象。面对修饰词,我们一般会分为三步引导学生分析:
第一步,先从修饰词的本身进行分析,通过字词的表达,将修饰词的内容进行分析;第二步,从修饰词和所要修饰的词语关系进行分析,说出修饰词的作用;第三步,是对修饰词的一种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的共鸣,体会独特的美感。
例如,讲解《天净沙·秋思》时,在分析环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六个词语中,分别涵盖着“枯”“老”“昏”“古”“西”“瘦”六个修辞字,这六个字虽然没有多么华丽,但是却将整首诗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笔者为学生示范了一个例子:“枯”是作者眼中对“藤”的一种状态描述,表现了藤的毫无生机,也能够折射到作者的内心,对这个凄凉晚秋的一种悲伤之情。笔者将分析的步骤展示给学生,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完成,对修饰词进行详细分析,并且說出在诗中的作用,分析作者的情感。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体会到其中的“美”。
在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多地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而列举的例子中,大多数都是从古诗词的修饰词入手,结合原意、寓意以及表达
鉴赏字词,领会古诗词炼字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