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论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师素质初探
作者:许鹏
论文摘要: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中学历史教师应刻不容缓地实现自我发展与自身素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日常教学中,言辞平平,“壶里有倒不出”,使课堂无生气,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就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规范专业语言,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有趣。
中学历史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新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的更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种更为先进的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学会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能够熟练地制作教学课件,充分运用一切媒体资源,制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②,生动、形象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好奇心的同时,更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爱国情操。
二、为何要培养与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
以史为鉴,以史树德——是期望
作为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师,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讲学与研究要以史为鉴,不断研史的同时,以客观公正的姿态讲史,不管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也不管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要做到史以实为据,今以史为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言行举止还应有颗史德之心,不偏不邪,培养学生良好学史能力,力求学生德才兼备。
寓德于教,德育为先——是主导
5
历史学科是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摇篮,教师教学时候应注重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感知人类社会衍生的过程的同时,遐想未来的不断发展。例如:中国古代史——灿烂而辉煌的古老文明(文化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从屈辱、软弱到自强的民族崛起(爱国主义教育),世界史——踏行人类文明发展的艰途(人文主义教育)。
与时俱进,博学广求——是要求
“三人行,必有吾师。”“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作为当代中学的历史教师,刻苦钻研,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及理论水平,扩大视野,广征博引,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量,已迫在眉睫。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形象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通过无限的网络技术,我们可以饱览海量的史学资源……通过这些,可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内容常讲常新,使课本知识系统完整又富有时代感及丰富内涵,更好地推进历史课改。现今,比较流行的再教育形式主要有自学考试和函授教育两类,而我们的教师更应该把握机会,好好补充。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学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总之,面对教改新潮流,中学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优化与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期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以身立教,以德言教——是目标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教师所应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我想这里的“道”,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和准则,而且他把“传道”放在了教师教授学生的第一位。作为历史教师的我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培养新时期建设人才的神圣使命,因此必须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教育事业。还有应具备为人师表的人格素质,这既包括良好的教养和性格,也包括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生活经验、远大的追求等。在这里,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品格完美,而且有着强烈的为人师表的示范性,起到以身立教的作用。
言之有形,言之有味——是艺术
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教师要争取成为语言艺术家,思维敏捷,表述如行云流水,要有“一凤入林,百鸟压声”的本领③。教师丰富的思想、广博的学识、生动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准确、形象的语言传达给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世界是敏感的、向善的、爱美的,他们往往在老师优美动听的语言中受到感动,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开始了对老师的悦纳。
5
由此可见,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作用非凡。大凡名师如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都是语言大师,他们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号召时,学生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抒情时,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点拨时,学生低头沉思。同样是课堂,内容、时间一样,但老师的口才不一样,课堂效果肯定是不同的。众所周知,一个语言丰富又且幽默的教师,注定很受学生的欢迎,而语言枯燥乏味的教师的课往往让人煎熬难耐。历史这东西,如果一板一眼地讲解,的确无味,但如果你听听易中天
历史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