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的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问题是我国幼教科研的热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认为应该用全面的准备观来代替纯知识角度的准备观,儿童入学准备应是习惯(学习、生活习惯)、能力(学习、自理能力)、意识(规则、任务意识),或者说是心理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工作,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幼儿能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健康成长,从幼儿园教育发展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发展阶段,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幼儿做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入学准备。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句话影响了多少孩子,许多家长以此为目标,在各个衔接阶段对孩子进行了提前教育。而一些幼儿园,在幼小衔接问题上一味迎合家长口味,完全采用小学的做法,但是家长和幼儿园会这么做也是事出有因的。许多家长带孩子去参加小学的入学考试,考试老师首先拿出几张生字卡片,让孩子认读,然后又拿出几道算术题让孩子回答。如果生字读得好与算术题做得对,考试老师马上就给予充分肯定:这孩子学习好;对于考得不好的孩子,考试老师马上就说:这孩子上学肯定跟不上,你们幼儿园天天都教什么了
……这样的肯定与否定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误导。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一所小学,是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那么目前幼小衔接这一工作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个人认为:
首先认清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差异
①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是低年级接受教育的基础。相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小学低年级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由“朦胧”逐渐走向“清醒”。学校的环境发生改变,表面上跟社会生活相差甚远,但是从低年级生活、学习、作息时间的规范形式来看,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②幼儿园以“保教、抚育”为主,老师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实物以直观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小学后,每天上六七节课,许多事情让孩子独立完成。如果说幼儿园更多地强调“呵护”与“照顾”,那么一年级则注重“自理”和“自立”。幼儿园虽然也有规范的生活、行为、准则,但老师则更多地承担了“保育员”的角色。③从心理角度来看,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远远低于“无意注意”。而一年级的小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需要的只是“点拨”、“约束”和“自律”,纪律约束则由“软化”向“硬化”转变。
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
1、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幼儿园,教室布置得五彩缤纷,有各种活动区,各类玩具、图书,可供儿童自主游戏、娱乐。而在小学教室布置的比较单调,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桌椅,墙壁上挂着评比表等,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
2、教师的角色的转变:在幼儿园,教师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卫生等一日生活,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时间。在小学,教师固然也会照顾儿童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其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
3、行为规范的改变: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孩子可以自由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而在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是上课。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和日常生活有了新的规
浅谈幼儿园的幼小衔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