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的启示
内容概要:
文章主要围绕对成语“不愤不启”的理解,针对多年来老师们一言堂的弊端展开讨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新的教学理念。(精品文档请下载)
关键词:
不愤不启 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这“不愤不启”的启示
内容概要:
文章主要围绕对成语“不愤不启”的理解,针对多年来老师们一言堂的弊端展开讨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新的教学理念。(精品文档请下载)
关键词:
不愤不启 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这些天学校组织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讲座,听取专家、教授们议论有关课改的多方面问题:有关于自主学习的,有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还有关于开展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全人开展的。总之是各有其深化独到之处,听来受益匪浅。(精品文档请下载)
由此我想到一点,也许是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这一“百年不变”,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反复想到一句话,那就是“不愤不启"。这是孔夫子讲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学生考虑问题不到了困苦煎熬之时都不要去告诉他,不到了苦思冥想愤懑不堪都不要去启发他。(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句话已然过去二千多年,,我们经常提到的是他的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还有更多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这些关于学习乃至做人的道理,但是很少有人讲到
“不愤不启”这句话。以致于我们今天许多人甚至没有听到过这句话,更不用说理解它了。(精品文档请下载)
“让学生考虑到困苦煎熬之时再去告诉他”,这恐怕是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很善讲,喜欢讲,,我们做老师的,在上课前,把要讲的内容已经一板一眼、头头是道地备好了,只等上课时非常有条理地“转给”学生,这样便是一位好老师了。说实在的,这实际上是在阻塞学生的思维,使其被动承受,说得严重点,是剥夺了学生考虑的权利,这不是我在此空口讲套话,而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表情上感觉到的。因为他们很困惑,有时侯已经会了的内容,老师还要重复地讲(也许我们是在照顾大多数),这时候学生的表情告诉我:是的,我知道;而有时是自己对一个问题这样理解,老师却那样讲了,也只能听着,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是无权干预老师的,更不用说打断课堂教学了。而我们的老师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学生是怎样想的,或者说他们还有没有什么新想法。然而事实上,在课堂上假设遇到提问讨论,学生的答复往往比我预先设想的答案要丰富很多、生动很多、也新颖很多,甚至时而还有新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出现。但是这种探究讨论却不能经常进展,因为我们常常会说一句话,“因为时间关系,要完成教学任务",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发言,老师包揽了学生的一切,包括思维和表达。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无尽地传授讲解,学生被动地无奈承受,一天天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个标准去思维、一个标准写作业、一个标准答题的机器人。因为包办代替出来的孩子是幼稚的,因为他不需要动脑筋去考虑我该做什么和我要做什么。不信请看,比方说到预习,我们的老师会说,
“咳,我就不指望学生能课下预习";说到让学生带个资料,老师会说,“不行,先收上来,用时再发,否那么他们不带的,别指望他
“不愤不启”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