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经典导游词
?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3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三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古城墙
页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修理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敞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平遥古城护城河:即围绕在城下的濠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备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濠,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城濠的产生那么可视为最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吊桥是横跨在护城濠上的木板桥,桥面对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起,以断来路。
角台与角楼:角台是突出于城墙四角、与墙身联为一体的墩台。每个角台上建楼橹一座,名角楼。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 35°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 。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袤,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角台与角楼以其非同寻常的战略位置,在平遥城墙的历代修理工程中 ,每被列为重要工程。清道光 、咸丰间持续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爽性把残缺的四隅敌楼(即角楼)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砖木构造二层楼阁。楼的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眺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歇山式,五脊六兽。传统的建筑艺术融进了军事堡垒之中。
马面与敌楼: 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犹如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加了墙体的坚固性,又在城池保卫战中得以消退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穿插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 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眺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 569)增至94座,万历三年( 575),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构造的敌楼73座,后经验代修葺,遗存至今 。敌楼平面呈方形,占地 ,双层,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太和门瓮城左右的两敌楼顶有脊饰),底层面对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仰视那一座座敌楼,犹如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展监控。可见不管在平常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
墙体与关城
平遥城墙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向南,偏东 5°。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假如不是在说明古人天圆地方,道在中心之说,便是出自科学的建筑构思:除了圆形之外,最短的周边能围合成最大面积的只有方形。城之朝向,虽然面南为尊,但县城不比皇城,故因地制宜取朝东 5°偏向,正好顺应着常年的主导风向,每日沐浴着充裕的阳光。城池前有中都河水,远方是麓台山和超山,迎山接水,朝气盎然。平遥城墙周长6 (与明初四周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其中东墙 ,南墙 7 (东西两墙南端的直线间距也不过 500米),西墙 494
平遥古城经典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