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伦理学考试提纲汇总.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1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2 、功利主义思想以及评价 3. 康德道德哲学内容及评价 4. 孔孟道德思想主要内容 5. 利己主义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必须批判利己主义(P176) 6. 中国伦理思想特质以及与西方伦理思想主要区别 7. 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范畴 8. 德性和幸福的关系 9. 道德与人的存在 10.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的意义(p45) 11. 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第8章) 12. 道德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 13. 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区别 14. 道德教育的实质与关键,与道德说教有什么区别? 15. 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 16 、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 17 、马克思主义道德规范(第 9 章) 18( ⊙o⊙)…德与富的关系,人生在世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 19 、伦理学的含义 20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 21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1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是, 道德意识与物质利益谁决定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着对道德本质、规律、作用等问题的回答。也就是说, 决定着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的问题。第二是,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谁服从谁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着伦理学所建构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 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的问题。但也有人提出, 善与恶的关系问题才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善与恶是道德中的特殊矛盾, 也只有伦理学才研究善与恶的矛盾; 善与恶的问题也是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家、学派都要研究的中心和重点问题; 善与恶的矛盾也是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动力,并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始终及其一切领域;善与恶也是伦理学范畴的核心。另外,也还有人提出,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的性质、起源和标准问题;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科学的说明什么是善的问题。 2 、功利主义思想以及评价“功利主义”这个词有广义的理解与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讲,凡是追求利益的伦理学都可称之为功利主义的伦理学, 所以, 快乐主义、幸福主义都可以称为功利主义的伦理学。从狭义上看, 功利主义特指产生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的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的一种伦理学说。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 又译为“功用主义”、也为译作“乐利主义”( 梁启超)、“效用主义”, 这是为了回避“利”这一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的贬义或负面的道德价值。其实,在西方功利主义是赋予“利”以正面的道德价值。一、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严格意义上的功利主义产生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 主要代表人物是边沁和密尔。 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伦理学家虽然也提到功利这个概念, 但是他们没有把功利的获得作为一种道德原则看待, 更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学说而提出来。(一)快乐主义是功利主义的基础 1、“趋乐避苦”是伦理学的人性基础。边沁认为,苦乐是道德上是非或善恶的评判标准,快乐就是善,痛苦就是恶。 2、把快乐幸福的产生和痛苦的防止归结为功利, 并对功利这个概念加以界定。他说:“功利, 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 由此, 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 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 3 、关于行为的道德评价第一,凡是快乐的量超过痛苦的量的行为就是善行,凡是痛苦的量超过快乐的量的行为就是恶行。第二,如果一种行为快乐超过痛苦的余额,大于另一行为快乐超过痛苦的余额,它就比另一行为更善。第三,在一切可能的行为中,包含的快乐超过痛苦的盈余最大的那种行为,就是最大的善。 2 (二)功利主义的原则:边沁的定义最大幸福原则:最大多数人幸福的原则。幸福主义伦理学是使每个人谋取自身幸福的学说。功利主义是为了追求大多数人或全体人的幸福。最大多数人的社会是一个虚构的团体, 其基础就在于个人, 所以最大数人的幸福就在于最大多数个人的幸福。(三)功利的具体计算边沁主张直接运用功利主义的原则来指导和评判人们的行为的善恶。具体说就是: 行为引起的快乐减去其带来的痛苦的余额为正时就是善;为负时,行为的性质就是恶。快乐量的计算 1 、快乐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影响快乐量的因素: 第一, 快乐的强度; 第二, 快乐的持续性; 第三, 快乐的确定性; 第四, 快乐的影响力。 2 、最大的快乐或最大幸福的特征:第一、“增殖性”;第二、纯粹性;第三、广延性。(四)道德行为的发生论研究边沁研究了一个行为的形成本身应具有的六大要素, 它们分别是: 所采取的行动本身; 采取行动时所处的环境; 可能与之相伴随的行为的意图; 可能与之相伴随的知觉、不觉或错觉; 引起该行动的一项或多项动机;它所表明的一般意向。边沁对“意向”与动机作出区分意向是人们行动所欲达到的目的,而动机则是一

伦理学考试提纲汇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3229029
  • 文件大小150 KB
  • 时间2017-03-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