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必修语文《红烛》教案.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必修语文《红烛》教案
必修语文《红烛》教案

1. 了解诗中比方、拟人、象征手法的详细寓意,观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建的艺术效果。
2.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诗歌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建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挽救祖国文明的美妙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建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安慰底花儿,结成欢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受,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安慰底花儿,结成欢乐的果子!”
、9节
第8、第9两节的呼喊,一声是怜悯的呼喊,一声是劝导激励的呼喊。“灰心流泪你的果,创建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允、不合理,为着“创建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合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须要更高的思想品行,只要创建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酷爱祖国,酷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宏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三、全诗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终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绽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沟通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绽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红烛》学问点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宠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起先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高校、武汉高校、青岛高校、清华高校、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闻名的《最终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与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秀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见,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调感和画面感)。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

必修语文《红烛》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aba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