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如今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开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如今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如今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礼"的道德标准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抑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要痛苦和费事,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费事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和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孔子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那么,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忧别人不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不患人之,患其不能也”,不担忧别人不理解自己,担忧自己没有才能,"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也"君子担忧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忧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可以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可以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程度,而不要责怪别人;假设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才能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进步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到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视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展内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自己的行为都符合道德标准,自我反省,问心无愧,那就会心安理得,还会有什么忧俱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络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那么学,不善那么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和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讲信誉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标准为准,对行为进展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防止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视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3,改正迁善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正的关系方面,强调改正,:”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过那么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己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如今的表现。
孔子要人知过、改正的思想,涉及人犯错误的必然性和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的问题,这些思想和经历,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4、身体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和道德的践履问题,这两方面是严密联络的。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和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
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假装和蔼,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对一般人来说,应当是”言必言,行必果”。有人说得多做得少,”言过其行",孔子说应引以为耻。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仁者,其言也",意思说,说话慎重,怕说了之后做不到。为了防止说空话、说大话,
孔子的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