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下简称“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对建设势,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所谓整体化的大德育观,指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观:知情意行“四环节”和谐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基础,“情”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是“知、意、行”的内在动力,“意”对“知、情、行”具有促进作用,“行”以道德认知为指导,受道德情感与意志的支配,同时它又对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取决于四个环节的和谐统一的程度。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整体构建的德育体系观:横向系统“六要素”与纵向系统“六学段”和谐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所谓“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观”,就是把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主要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要素”构成的横向系统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学“六学段”构成的纵向系统构成。就学校德育体系的横向系统而言,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系统,是其它要素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统,它是其他德育要素发挥作用的凭借与依托;德育途径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与实施系统,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与合力;德育管理与评价则是德育工作的机制保障系统。“六要素”只有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会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获得最佳德育效果。横向“六要素”和谐,其工作形态是全员德育、全面德育,是教育的合力;纵向“六学段”和谐,其工作形态是有机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是体现德育过程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德育。总之,探索并构建和谐德育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理事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下简称“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德育的现实价值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和主导,只有工作在各个社会岗位上的公民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友爱、自主创新、保护环境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建设具有与之对应特征的和谐社会。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某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某些商业活动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屡禁不止,甚至某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一切都给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建构和谐德育,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起点,推及全体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加固依法治国的内在基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这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价值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建构和谐德育,就是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等措施,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在受教育人口的高峰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
德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