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遨游[25──42:
神话——屈原(庄子)-—李白——李贺(梦境)——苏轼(梦想夸大)——陆游(梦境)——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假设。
强烈的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风格,浪漫主义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不重视如实地描绘现实,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以梦想出现的人物,带有浓重的虚构和梦想色彩.
3、侧重于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
这些特征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浓重的主观色彩
李白诗歌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和非凡的艺术形象 。
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形象在其中,“我”字的频频出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某些诗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
广泛采用夸大、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梦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夸大、比喻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梦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寄愁心和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清新明快的语言
李白诗歌主导风格是豪放飘逸,同时又有清新明快的一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乐府古题《长干行》)
(四)豪放飘逸的风格
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李白诗歌是继承屈原之后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顶峰,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2、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理论和理论扫清了六朝的形式主义诗风。
3、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开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六、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介绍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和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斥,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分开长安后,和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如今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的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七、学习《哭晁卿衡》
(一)介绍写作背景: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晁衡是开元五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生。他长期留居中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 天宝十二年(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
(二)分析鉴赏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
李白生平及哭晃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