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型型糖尿病
第1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1型糖尿病的分类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分型诊断办法,1型糖尿病被分为两类
自身免疫性(即1A型糖尿病)
特特发型型糖尿病
第1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1型糖尿病的分类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分型诊断办法,1型糖尿病被分为两类
自身免疫性(即1A型糖尿病)
特发性(,即1B型糖尿病)
第2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 (即1A型糖尿病)
是以免疫性胰导炎和选择性胰导细胞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3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 的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青春期及>40岁)
血中各种胰导自身抗体较多阳性
终生需要胰岛素治疗
非肥胖者多见
可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Graves病、桥本病等
第4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特发性1型糖尿病 (1B型糖尿病)
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理与自身免疫无关的1型糖尿病,也称非典型糖尿病(idiopathic type 1diabetes)
第5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历史回顾
1987年,Winter首次描述了在美国黑人中存在的一种兼有1型和2型糖尿病某些特征的糖尿病
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前,体型大多肥胖、常有家族史;起病急,发病时常有自发的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DKA),需用胰岛素治疗
在起病数月或几年后,可不需或停用胰岛素治疗,也无明显的多尿、多饮、体重下降等症状,不发生酮症、酮症酸中毒。
对该组病例进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检测及HLA分型发现,其ICA均为阴性,提示绝大多数ADM可能为非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第6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历史回顾
Winter等称其为“非典型糖尿病”(atypical diabetes mellitus,ADM)
1994年,Banerji等报道在纽约的美国黑人中,也存在类似上述临床特征的病例,该组病例发病年龄较大,HLA DR3或DR4的频率增加,并称之为“Flatbush糖尿病”。
不同作者分别在日本人、非洲人、以色列人、中国香港人和美国土著人中报道了类似病例,并有人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称之为“DKA起病的NIDDM” 或“DKA起病的肥胖糖尿病”
第7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历史回顾
2000年, Imagawa等报道了一组日本人表现为暴发起病,高血糖症状出现几天就发生酮症酸中毒、血清胰岛自身抗体阴性伴胰酶增高,认为其为新型的特发性1型糖尿病。继之提出特发性1型糖尿病根据其临床特征和病理改变的不同,存在暴发型和非暴发型.
第8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患病情况
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确切患病情况尚不清楚,在黑种人中患病率似要高于白种人。
大多数报道均显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其男女比例可高达7∶5原因尚不清楚。
发病年龄各家报道不一,~59岁不等,并未显现发病年龄高峰。
第9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病因学研究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
有研究认为美国黑人ADM与GCK基因(葡萄糖激酶,MODY2基因) 和HNF 1α基因(肝细胞核因子1α,MODY3基因)的错义突变、线粒体基因T3308C点突变有关,但均为小样本研究或个例报道。
第10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病因学研究
第一种表现为胰岛炎,即胰岛有CD8+T淋巴细胞浸润,在胰岛β细胞表面有MHC Ⅰ类分子的过度表达,此为1A型糖尿病的病理改变;
第二种表现为没有胰岛炎表现,但在胰腺的外分泌腺存在淋巴细胞浸润,在起病时,胰岛β细胞几乎完全丧失,此即为暴发起病伴胰酶增高的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理改变;
第三种表现为既无胰岛炎,也无胰腺外分泌腺的淋巴细胞浸润,起病情况与1A型糖尿病相同,但无自身免疫的证据,此为非暴发型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理改变
第11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临床表现
第一种表现为肥胖、急性起病、发病时呈典型1型糖尿病的特征。但是,随病程进展,无需胰岛素治疗,而表现出2型糖尿病的某些特征。大多数ADM在起病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没有明显的诱因
第二种在起病时,其临床表现与典型1A型并无不同,但缺乏自身免疫证据。此类特发性1型糖尿病与ADM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无肥胖,尽管他们的血糖可能较容易控制,所需胰岛素量可能较1A型糖尿病少,但他们仍需要胰岛素治疗。
第12页
特发型型糖尿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