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货币需求理论2007924.ppt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1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古典(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第三节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的经验分析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2 第一节古典(传统)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数量论(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兴起于 17世纪, 是一种讨论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或者说是用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价值、商品价格的货币理论。由于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持有的货币数量, 所以它也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3 一、早期的货币数量说(一)法国重商主义者:让·波丹最早用此观点解释价格革命。(二)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 1、洛克( 1632 — 1704 ):分析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 2、休谟( 1711 — 1776 ):商品和货币的比例、进入流通的货币数量。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4 (3)穆勒、李嘉图(19 世纪): 货币是便利交换的媒介,是笼罩在实物交换上的一层面纱,货币的价值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供给: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市场上的全部商品。(4)亚当斯密: “反货币数量论”。一国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取决于该国每年所流通的商品的价值量(当年所销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而不是相反。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5 二、现金交易数量说(一)理论渊源——甘末儿方程式甘末儿:美国经济学家“世界货币博士” MR=NEP :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交易的商品总量 :商品的平均交易次数 :商品的平均价格 :货币供给 :商品供给 :货币需求在货币流通速度、商品总量和商品的平均交易次数不变的情况下,一般物价与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6 (二)代表人物与分析思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 Irving Fisher )提出( 《货币的购买力》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1911 )。货币是交易媒介,从市场交易的瞬间分析,任何一笔市场交易,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从总个社会而言,则存在: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出售商品和劳务所得的总收入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7 1、函数表达式----- 现金交易方程式 MV=PT (1) 为购买这些商品所付出的货币数量的总额(总支出) 以当年不变价格表示商品交易价值总额(总收入) P:价格水平 T:总产出 M:该期的平均货币量 V:该期内的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 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8 2、费雪对交易方程式的分析 MV=PT ?在短期社会总产出 T货币流通速度 v 相对稳定; 货币数量 M 是由政府控制的政策变量; 一般价格水平 P 是由 M、V、T相互作用的变量。?货币量的任何变动必然正比例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引起名义收入变动的唯一因素。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9 3、交易数量说隐含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方程式揭示了对既定的总收入所持有的货币数量,所以它也可说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将交易方程式的两边同时除以 V,可得: M=PT /V(2) 在货币市场均衡时,人们手持的货币数量 M等于货币需求量 Md,因此由现金交易方程式可推导出货币需求函数: M d=PT/V (3) 一定时期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交易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及货币流通速度。结论: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第三章货币需求理论 10 三、现金余额数量说(一)代表人物与分析思路(剑桥的马歇尔、庇古等提出)。 1、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是由于货币具有两个属性:交易媒介和财富储藏。 2、人们将自己财富和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形态保有。 3、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或收入即为现金余额(或称实际余额), 它与收入和财富成正比例关系,决定一国货币的总价值。
03货币需求理论200792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