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 边读边想象等方法, 感知诗词大意, 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 、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 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教学难点: 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教学准备: 1 、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 、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 是月亮。) 3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 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体会一下, 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古诗词三首 4、首先, 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 板书), 齐读课题, 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2 【王安石( 1021 — 1080 )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 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 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 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一年后, 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 他两次推辞, 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 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 想到自己此番进京, 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师: 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 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 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 、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 3 、师范读(画节奏和正音)。 4 、生齐读。 5 、师生,生生配乐读。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 1 、出示纲领性问题: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 、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 、师引导理解感悟: 预设: ◆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 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 师引导: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 (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 来看看第一、二句,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3 ①找出诗中一、二句的三个地名,并根据诗后面的注释画出三个地名的方位图。②说说钟山与诗人的关系。③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一、二句的诗意。(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说板书:近) 师小结:理解得真好,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 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 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指导朗读,读中理解。师:让我们带着王安石的心情来读这两句(生自由练读)。师:京口呀,你不远啊! (生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呀,你好近哦! (生读) ——钟山只隔数重山。师:山重水叠的家乡,就在眼前,就在心底! (生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师:真的好近好近啊! (生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回到第三句,结合学习第四句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作者在瓜洲望着京口和钟山, 他望到了什么?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请同学们轻轻读三句,并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要求: ①细读三句,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一句的诗意。②“绿”在这里做何解释?从“绿”字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从“又”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组织全班交流,重点探究: ·“绿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