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旺角:香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邓键一 2004年,龙应台写了一篇《香港――你往哪里去》,用“中环价值”来形容香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时,不少评论针对“中环”这个表征,尝试以“旺角”作为相反的例子,印证香港除了“中环价值”外,还再谈旺角:香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邓键一 2004年,龙应台写了一篇《香港――你往哪里去》,用“中环价值”来形容香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时,不少评论针对“中环”这个表征,尝试以“旺角”作为相反的例子,印证香港除了“中环价值”外,还有江湖味道、草根情怀。的确,在地道香港人的心目中,旺角才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从小到大,放学下班后的约会相聚,“旺地恒”几乎是一以贯之的会面点,然后大伙再前往目的地。“旺地恒”,即“旺角地铁站恒生银行”的简称。这个简称,说不上优雅,但所有香港人都明白它表述的是什么。虽然所有地铁站都有恒生银行,但“旺地恒”这个名称,只属于旺角。另外,对一些品味低俗、看上去很叛逆的年轻人,香港人会形容为“很MK”。“MK”即旺角英文“Mongkok”的简称。要阅读香港文化,“旺地恒”和“很MK”是关键词,不能不懂。
曾几何时,旺角代表了香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今时今日,旺角正在剧变,变得离香港人越来越远。翻阅内地的旅游刊物,往往形容旺角是“九龙不夜天”、“五光十色”、“商铺林立”,等等。这样形容,虽说不上是错,但香港人看在眼里,总觉得别扭――感觉就好像,寓所楼下那家光顾了十数载的云吞面店,忽然来了一大堆外来客,那里的常客,不见得会喜欢。一叶知秋,转变中的西洋菜南街和碎兰街,正好可以为这种落寞的情感代言。
西洋菜南街
读书时候,西洋菜南街是我们放学后的一个重要去处。要买衣服,那里有满街廉价的潮流服装店;看电影的,可以去旺角百老汇。不能不提的是,那个时候,香港人特别喜欢“扫街”。所谓“扫街”,就是吃遍沿路的小吃店。不过,时空变迁,看着现在的西洋菜南街,要忆起它本来的模样,难上加难――不是说那里面目全非,只是各种细微的变化,也总叫人浑身不自在。
2000年,政府决定把它改为行人专用区,下午开始禁止车辆驶入――有点像步行街。本来,当局只是打算让市民有较舒适的环境行街消费,但很明显,他们低估了“人流”的威力。行人专用区的安排,吸引了更多人流,更多人流,带来更多展示。一下子,各路人马纷纷涌入西洋菜南街。当你看见一对情侣在街上大吵大闹的时候,你不要吃惊,因为那是街头剧场正在开演;转过头,你可见一群人正准备一展歌喉;低头看,一位伯伯拖着小狗在街上写书法……常言道,现代都市是一个活剧场。他们在使用这条街道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街道景观的一部分。这种混杂、纷乱的场景,把旺角的个性推到极致,恰如其分地成为了那里的一道风景。
我会说,2000年至2003年的西洋菜南街是最精彩的。2003年后,随着内地开通自由行,西洋菜南街成为了景点之一。强大的资本,一步步地改变了它本来的面貌。卖电子产品的百老汇在那里遍地开花;卓悦和莎莎争妍斗丽;充满人文气息的二楼书店,敌不过高昂租金,搬到了三楼、四楼甚至十三几楼。
现在,西洋菜南街的行人,大概有三分一是讲普通话的。走在街上,香港人已知哪里值得一去,哪里应该过门不入。一位朋友到百老汇电器店,买一张记忆卡,
再谈旺角:香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