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二)人物及作品简介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 lǐn)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 曾周游各诸侯国 13 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孔子原属殷族,其远祖孔父为宋国大臣,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孙流亡鲁国。其父鄹(zō u)叔纥(hé)是著名勇士,为鲁国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叔纥壮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不过作为士大夫子弟,孔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武士教育,使他熟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说孔子从小喜欢祭祀礼仪,长大善于射箭御车。他勇武有力,却虚心好学,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充任委吏(管理仓储)、乘田(管理牛羊)等小吏,都能恪尽职守。同时,孔子时时事事注意学习,通过向社会广泛求教,到三十岁左右, 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家,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语录体著作。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全书包括《学而》《为证》等 20 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墨子庄子学习目标 ,能熟读背诵。 。 ,能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第一课时疏通课文, 积累词语孔子(前551~ 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的思想: “仁”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人物简介背景材料《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通行本共 20篇。属语录体散文,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论语》简介
《论语》十二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