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诗词 学案
目的要求:
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理解诗、词等诗歌的体裁。
3、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诗。
教学重点 :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13 诗词 学案
目的要求:
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理解诗、词等诗歌的体裁。
3、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诗。
教学重点 :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化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承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
(1)、 你会读吗?
长zhǎng精神 宫阙què 绮qǐ户 婵chán娟juān
(2)、 请你记住:
宫阙:宫殿。
把酒:端起酒杯。
不胜:经受不住。
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指月亮。
绮户:雕花的窗户。
(3)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精品文档请下载)
2。《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和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品读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此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非常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和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化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请下载)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景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精品文档请下载)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精品文档请下载)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
13 诗词 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