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的】
“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精品文档请下载)
、《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场.
。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盘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盘旋)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老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这么壮美的风光,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关图片)
3。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老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快乐、冲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课件出示10)(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板书:青山 碧水 白帆 红日)
,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巧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插图,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诗句的才能。】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板书:断 开 流 回 出 来)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宏大的盘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明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风光怎不让你冲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学生配乐感情朗读。)
17 古诗三首[1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