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夜书所见》[1].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终究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老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生答复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答复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场,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防止了机械的分析,,边读边想,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3)理解“知”。
师:刚刚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老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才能。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老师充满激情地描绘: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翻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假设能捉到一只,我会快乐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
5。师范读。
。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 (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         
“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
8。读诗。
谈话过渡: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
(四)指导全文朗读。

《夜书所见》[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pcfxx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