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蛋白质醋酸纤
*
第1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实验目的:
掌握电泳的基本原理,了解电泳仪﹑电泳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熟悉电泳的基本过程与定量方法。
熟悉血清电泳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
第2页,共2。电压15V/cm。通电50分钟左右,关闭电源。
6. 染色和漂洗:取下薄膜直接浸于氨基黑10B染色液中,染色5分钟后取出,先用自来水漂洗1-2次,然后用漂洗液漂洗3~4次,至背景完全无色为止。
*
第15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1)洗脱比色:将各蛋白质区带仔细剪下,分置各试管中,另从空白背景剪块平均大小的膜条置于空白管中。 NaOH 4ml,于37℃水浴20分钟(不时振荡),待颜色脱净即用波长620nm比色,以空白管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
(2)计算:
吸光度总和(T)
=A+α1+α2+β+γ(吸光度)
*
第16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血清蛋白组分的相对百分数:
A%=A/T×100% T—吸光度总和
α1%=α1/T×100% α2%=α2/T×100%
β%=β/T×100% γ%=γ/T×100%
*
第17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1)醋酸纤维素薄膜的预处理
市售醋酸纤维素薄膜均为干膜片,薄膜的浸润与选膜是电泳成败的关键之一。为防止指纹污染,取膜时应戴指套或用夹子。所选薄膜应厚薄均匀,否则应弃去不用,以免造成电泳区带扭曲,界线不清,背景脱色困难,结果难以重复。
由于薄膜吸水性比纸小,浸泡30 min以上是保证膜片上有一定量缓冲液,并使其恢复到原来多孔的网状结构,最好让薄膜吸满缓冲液后自然下沉,这样可将膜片上聚集的小泡赶走。
点样时薄膜上的缓冲液不宜太多,但也不能太干。
注意事项:
*
第18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2)缓冲液的选择
本实验常用的pH8.6巴比妥缓冲液,~ mol/L。
选用何种浓度与样品及薄膜的厚薄有关。
缓冲液浓度过低,则区带泳动速度快,并由于扩散变宽;
缓冲液浓度过高,则区带泳动速度慢,区带分布过于集中,不易分辨。
*
第19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3)加样量
加样品量的多少与电泳条件、样品性质、染色方法与检测手段灵敏度密切相关。
作为一般原则,检测方法越灵敏,加样量越少,对分离更有利。如加样量过大,则电泳后区带分离不清楚,甚至相互干扰,染色也较费时。
3. 点样好坏是获得理想图谱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印章法加样时,动作应轻、稳,用力不能太重,以免将薄膜弄破或印出凹陷而影响电泳区带分离效果。
*
第20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注意事项
市售醋酸纤维素薄膜均为干膜片,薄膜的浸润与选膜是电泳成败的关键之一。若飘浮于液面的薄膜在15~30 s内迅速润湿,整条薄膜色泽深浅一致,则此膜均匀可用于电泳
-巴比妥钠缓冲液,~ mol/L。选择何种浓度与样品和薄膜的厚薄有关。缓冲液浓度过低,则区带泳动速度快区带扩散变宽;缓冲液浓度过高,则区带泳动速度慢,区带分布过于集中,不易分辨
点样时,应将薄膜表面多余的缓冲液用滤纸吸去,以免引起样品扩散。但不宜太干,否则样品不易进入膜内,造成点样起始点参差不起,影响分离效果
点样时,动作要轻、稳,用力不能太大,以免损坏膜片或印出凹陷影响电泳区带分离效果
电泳时应选择合适的电流强度,~。电流强度高,则热效应高;电流过低,则样品泳动速度慢且易扩散
操作过程为防止指纹污染,应戴手套
*
第21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通常可分离白蛋白(Alb)、α1、α2、β和γ-球蛋白五个组分,正常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浓度的差别较大,所以在许多疾病时仅表现出轻微变化,往往没有特异的临床诊断价值。
分析几种疾病的电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较显著的变化。
*
第22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典型异常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在异常电泳图谱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和多发性骨髓瘤(M蛋白血症型)最具有特征性,在临床上诊断意义最大。
*
第23页,共2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几种疾病的蛋白电泳变化
病名
白蛋白
α1球蛋白
α2球蛋白
β球蛋白
γ球蛋白
肾病
↓↓
↑
↑↑
↑
↓
弥温性肝损害
↓↓
↑
↓
↓
↑
肝硬化
↓↓
↓
↓
β-γ桥
原发性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