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园林丘园
第1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邱园平面图
第2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摘要:邱园的建造时期正是英国风景园盛行之际,而且,又处于欧洲园林追求东方趣味的热潮之中,加上十分崇拜中滚滚而来。作为首都的伦敦更显活力四射、独领世界文化、经济的潮流。兴建于这一时期的博物馆、植物园正是其国力、视野的展现。1753年大英博物馆开馆,1759年皇家植物园建园,二者前后仅相差六年。1937年后经过维多利亚女王的鼎盛时期,英国以在殖民地获得的巨大利益为基础,收集了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遗产文物、奇花异草,填充或移植到博物馆与植物园当中,使邱园逐渐占据了世界一流的地位。
第8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花园
玫瑰园建于1923年,每年的6月至8月,园中的玫瑰正处于盛花期,花团锦簇,色彩缤纷,花朵香气扑鼻,令人沉醉,因此是植物园中的一个主要景区。
草园建于1982年,现在种植的草的种类有550种之多,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在草园,初夏时可见的多为一年生的谷类和草,在秋冬季可见多年生的草。草园被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装饰陈列区,一个是资料区。
竹园创造了竹类植物的多样化展示形式,适合四季参观,展示了120多种竹子,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日本甚至美洲大陆。
第9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温室园
棕榈室(Palm House):
1848年,英国正值国力鼎盛之时,在优美宁静的皇家植物园里,作为英国人战利品搬运而来的热带棕榈树被安置进了一座通体透明的“宫殿”。这就是游客进门后看到的第一个温室“棕榈室”。
棕榈室建于1844~1848年,是邱园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维多利亚时代玻璃钢结构的建筑。这里是棕榈科植物多样性展示中心,温室里创造了与热带雨林相似的气候条件,展示了974种植物,分为非洲、美洲和澳洲植物展区。这里保存的棕榈类植物中有四分之一在野生环境下已经濒临灭绝,是热带地区的活化石。
在棕榈室的地下层面为海洋动植物陈列室,分别呈现了四种重要的海洋自然环境以及身在其中的鱼类、珊瑚、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展现了海洋环境中植物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10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温带植物温室(Temperate House)
邱园最大的温室,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温室,是现存的最大的维多利亚时代玻璃钢结构建筑,面积4880平方米,是棕榈室的两倍。分别于 1859~1863年、1895~1897年两个阶段建成,展示了1666种亚热带植物。
展示的内容按地理分布布置:北翼展示亚洲温带植物;北边八角亭展示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植物;南边八角亭展示南非石楠属植物和山龙眼科植物;南翼展示南地中海和非洲植物;中部展示高大的亚热带树木和棕榈植物。温室中也有许多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如茶和各种柑橘类植物等。
第11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高山植物温室(Alpine House)
邱园最小的温室,1981年建成,展示体型矮小、结构精致独特的高山植物,多原产于阿尔卑斯山脉附近。
第12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睡莲温室(Water Lily House)
邱园历史建筑之一,建于1852年,位于棕榈室附近,专门为栽培大王莲而设计。面积226平方米,中央圆形池塘直径达36英尺,玻璃墙由长方形玻璃镶嵌而成。园内除了种植多个睡莲品种外,也展示部分葫芦科植物和热带食虫植物。睡莲是邱园中最湿热的一个温室,春、夏、秋季开放,冬季闭馆。
第13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邱园里的中国元素
邱园这座世界上著名的植物园是钱伯斯式风格最佳体现。园中曾建有中国样式的孔庙、清真寺、岩洞和中国塔等,不过多数今已不存,只剩下中国塔作为园子的标志耸立其间,其蓝本据说是南京报恩寺的琉璃塔。钱伯斯对中国园林非常热爱,他不仅在邱园中建造了著名的中国塔和孔子小屋,而且邱园中某些局部的规划也具有相当程度的中国特色,在水面以及池岸处理上尤显突出,两者之间过渡自然,也反映出英国自然式风景园与中国传统园林对水面的处理在某些地方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按照钱伯斯的想法,真正动人的园林应该源于自然,但要高于自然,要通过人的创造力来改造自然,使其成为适于人们休闲娱乐之处。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相互辉映。钱伯斯还非常重视色彩在园林中的独特作用,并首先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徜徉在邱园,还可以看到中国的园林痕迹,如安放在棕榈馆前的一对大石狮,以及散落在邱园一些角落里的峻峭的假山,玲珑的凉亭,为邱园增添着东方园林的色彩,让人从中感受到中国园林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秋色叶树木是指秋
西方园林丘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