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的
惠州一中 陈佳新
第1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惠州一中 陈佳新
第9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1999全国高考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惠州一中 陈佳新
第10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2000年春季高考题 )
9.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 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 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惠州一中 陈佳新
第11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2000年高考题)
,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惠州一中 陈佳新
第12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2001年春季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鸟 鸣 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惠州一中 陈佳新
第13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2001全国高考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了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诗歌表达技巧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