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被看作“特洛伊木马”,引发过各国的恐慌。
近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一事引发诸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有人认为违反了反垄断法,还有人认为汇源公司可以卖个更好的价格。环顾周遭世界,因并购引发的民族情绪和种种疑虑也时常可见,并无惊异之处。不过,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毕竟刚刚迈出,对西方商业规则的诞生、演化以及重组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并且,相较于西方世界对公司、跨国公司的运作和研究,我们还是后来者。梳理一下中国以外的世界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并购,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某种参照。
事实上,现代跨国公司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是由美国的公司开创的。而美国的主导地位要到20世纪70年代才受到威胁,此时欧洲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欧洲联合构想中已经恢复生气,欧洲跨国公司的触角已经到了美国本土;而日本的公司也因为在东南亚的经营获得了长足发展,开始具有国际竞争力,并日渐重视美国市场。20世纪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欧洲人对美国公司的反应,美国人对非美国公司扩张的应对,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一幅给国人启迪的生动画卷。
(来源:)
欧洲担忧美元
跨国公司成长壮大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相伴而行。尽管部分专家声称13世纪意大利的银行家和18世纪的欧洲贸易公司都可算作某种类型的跨国公司,但绝大多数商业历史学家把现代跨国公司的诞生回溯至19世纪80年代。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是英国,主要的投资方式是证券投资,跨国公司的数量大约有200家。
不过,美国的追赶速度很快。按照英国学者约翰·邓宁(John Dunning)1958年的研究,美国公司很早就到欧洲进行生产销售,这不仅是美国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当时大西洋经济联系紧密的反映。胜家(Singer)缝纫机公司在欧洲的扩张是个典型的例子。1855年胜家通过在法国的代理人开始在法国当地销售,1867年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设立工厂。起初,胜家从美国本土进口部件在欧洲装配,1882年在格拉斯哥新设工厂之后,就可以直接在英国当地制造零部件了。
对欧洲人来说,美国的公司进步神速。19世纪后期美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通过公司的扩张,当年逃难到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后代又回来了。不过,相隔几代人以后,新欧洲人对先辈后人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1902年前后,当时欧洲的中心伦敦出版了三部反映欧洲人担忧美国公司扩张的著作:《美国入侵:英格兰的商业危机和美国的凯旋,以及协助英格兰确保产业地位的补救性措施》,《美国入侵者》以及《世界的美国化:20世纪的趋势》。这三部时评性著作反映出欧洲人的某种担忧。
美国跨国公司第一轮扩张的国际背景是我们现在认为的第一次全球化。当代很多学者认为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这二三十年是第一次全球化时期。从国际经济活动来看,第一次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贸易、金融和移民。以这些指标来衡量,我们目前这一轮全球化的深度或许还不如第一次。但是,加上跨国公司这一点,第二次全球化就有了新内涵。
二战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向全球扩张再一次引发欧洲人的担忧。1965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题为《欧洲需要限制美国资本吗?》的文章,尽管作者表示美国资本的流入对欧洲经济的复兴相当关键,但欧洲人仍然相当敏感。针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法者雅克·施奈德(
跨国并购发展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