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地质总结报告编写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精选课件
录井地质总结报告
通过编写录井地质总结报告,将所取得的原始录井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概括、上升,形成对单井或区块油气地质特征的新认识。
录井地质总结报告以阐述本井取得的资料比关系)、古生物分布、接触关系;
重要目的层段分别描述层段内不同岩石的岩性特征以及标志层岩性特征;
3 地层划分依据(标准未做要求,根据任务书需要增加)
从岩屑录井井深开始,自上而下根据可对比的标志层特征、沉积特征,结合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古生物资料及测井曲线特征,阐明分层、分界依据;
精选课件
录井地质总结报告
地层
地层对比(标准未做要求,根据需要增加)
结合邻井资料论述各层段的岩性、厚度在横向上的变化情况(内插地层对比图、表);
沉积环境分析(标准未做要求,根据需要增加)
根据岩性和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叙述各地质时期的沉积相及其变化情况;
精选课件
地层一章应注意的问题
地层单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岩性组合关系要清晰。
特征总结要有重点,侧重于主要目的层。
每个组段岩性的纵向变化特征。
各类岩性的统计表格
特殊岩性层、标志层特征的描述
精选课件
地层一章应注意的问题
地层划分依据中要重点叙述唯一的、可靠的划分标志,区别主要标志和次要标志,要有纵向的、整体的概念。
地层对比重点在岩性特征的对比、测井曲线的对比,其次是厚度、界线深度的对比。对于以古生界、中生界碎屑岩为目的层的井要重点对砂层进行对比,砂岩粒度的变化、厚度的变化等。
要总结地层纵向(单井)、横向(区域)变化的规律或趋势。最好附一张目的层段地层对比图,碎屑岩井则将深度换算成海拔高度。
精选课件
录井地质总结报告—地质成果
构造
a 叙述本井构造情况,包括本井所处的构造位置、构造形态和构造要素。
b 通过本井实钻情况与钻井地质设计对比,简述本井构造落实情况。
与原规范比较:去掉了区域构造特征、构造发展史、地震波组地质属性验证、储层预测技术的验证内容,强调了局部构造特征、实钻与钻前预测构造的落实情况。
精选课件
构造章节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是局部构造特征的叙述,要结合本井实钻资料和邻井新完钻井资料对局部构造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叙述的顺序为自下而上逐层进行,要注意上、下层构造之间有无继承性,交代本井在局部构造的位置。
断裂在油气成藏和保存中的作用。
若是按构造布的井,要根据实钻资料叙述构造落实情况。
精选课件
附图8 S114-2井区中奥陶统顶面(T74地震反射波)等深度图
深度从海拔900m起算
S114-2
精选课件
附图7 S114-2井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顶面(T72地震反射波)等深度图
深度从海拔900m起算
编图人:梁彩芳 日期:
S114-2
精选课件
附图6 S114-2井区奥陶系顶面(T70地震反射波)等深度图
深度从海拔900m起算
编图人:梁彩芳 日期:
S114-2
精选课件
深度从海拔900m起算
编图人:梁彩芳 日期:
S114-2
附图5 S114-2井区志留系顶面(T60地震反射波)等深度图
志留系尖灭线
精选课件
深度从海拔900m起算
编图人:梁彩芳 日期:
S114-2
附图4 S114-2井区石炭系巴楚组砂泥岩互层段顶面(T56X地震反射波)等深度图
精选课件
附图3 S114-2井区石炭系巴楚组顶面(T56地震反射波)等深度图
S114-2
编图人:梁彩芳 日期:
深度从海拔900m起算
精选课件
S114-2
编图人:梁彩芳 日期:
深度从海拔900m起算
附图2 S114-2井区前中生界顶面(T50地震反射波)等深度图
精选课件
T56
T70
T74
T72
设计井深6550m
T60
附图11 过S114-2井南北向地震时间偏移剖面
编图人:梁彩芳 日期:
T56x
T50
精选课件
T56
T70
T74
T72
设计井深6550m
T60
附图12 过S114-2井东西向地震时间偏移剖面
编图人:梁彩芳 日期:.
录井地质总结报告编写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