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股改的受益者与受损者
单伟建 不久前有朋友打来电话,说宝钢的股改之后其股价一路下滑,跌到了历史最低点,也跌破了净资产值的大限,现在仍然颓势未已。因为我在《财经》上发表过对宝钢以送股的方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不同意见(参见《财经包含了将送的股而确实增加了。所以到公告日为止他还没有吃亏。而且在所送的股进入交易之后,,他持股的总价值就和公告前差不多。一旦低于这个价格,他就吃亏了,比不送股还要亏。,恰巧也是宝钢的净资产值,所以也是国有股是否跌穿账面值的临界点。
如果一位股东在股改公告时拥有100股,,他持宝钢股的总值为503元。股改之后,他的持股数增加到122股,其中22股是送的。,,他不亏也不赚。,他就亏了。
如果其它一切条件不变的话,跌破临界点几乎是必然的。因为送股增加套现的激励,而一旦股价因之下跌,又进一步促动了抛售保值的意愿,两个动力叠加,股价跌的势头更大。市场行为学对市场的这种倾向称之为“打过头”(overshooting)。这是市场的逻辑和规律,屡试不爽。更何况许多基金的操作方法就像游击队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旦送的股拿到手,就抛售,再去狙击另一只G股。这么说并无贬意,投资盈利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天经地义。我只是说,只要了解市场上的参与者的符合逻辑的行为,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送股要造成股价下跌,为什么说希望用送股来托市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宝钢大股东拿出40亿元人民币托市当然缓冲了股价跌势,但却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基金的抛售和市场“打过头”的效应势不可挡。而且大股东入市反而便利了其它股东尤其是基金的大额套现。因此大部分流通股东非但未从送股中得到好处,反而因股价跌穿临界点而吃亏:手上持有的股数增加了,但整体价值反而下降了,得不偿失。
如果流通股东在股价跌到临界点之前就清仓而去,他就赚了。但一旦脱手,这些人就不再是宝钢的股东。所以只有卖,才能得到送股的好处,而且跑得越快越好,落在后面的就要吃亏。送股奖励退出。
有人可能会说,你的结论下得太早,焉知宝钢下周、下月或下季不猛涨,一举收复失地,使股东大发其财呢?作为宝钢的董事,我不能评论宝钢股价可能的走势。但对于任何一个公司的股票,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何况是一只优质股。但即便宝钢的股价下周翻一番,也不能证明送股给至今仍持股的股东带来了任何好处。
因为好和不好都是相对的。今天买了股票的新股东,平均持股成本较之旧股东还要低,股价涨了,新股东比旧股东赚得还多。新股东并非送股的受益人,反而比旧股东赚得多。所以送股没有给旧股东带来任何好处。
说到这里,我又要说一说谁是宝钢送股的最大受益者。宝钢最大的流通股东是国外的基金(QFII) 。实际上,前四名最大的流通股东,三名是日他们的持股量激增了一番,。国外基金本来进入中日之间增持的部分持股期更短,新增的部分明摆着是冲送股来的。
市场上广为接受的一个理论就是流通股东苦大仇深,
宝钢股改的受益者与受损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