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之为官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onderA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