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功能锻炼
无论是骨还是软组织, 骨关节的疾患或创伤(包括手术创伤) , 对病损部位或其邻近组织都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 如局部出血、肿胀、软组织粘连、关节僵硬以及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只有正确认识组织反应的性质, 采取不同的措施力性肌肉收缩,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整个肢体的肌肉紧张用力然后放松。
关节可以活动:等张收缩锻炼,即动力性肌肉收缩
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等长收缩训练法
肌肉收缩后应维持5-7秒,然后放松休息2-3秒,收缩力量的大小由病人自己控制,循环锻炼的次数应逐渐增多。适用于牵引或石膏固定关节制动的患者,预防肌肉萎缩,对关节少有动态刺激。
等张收缩训练法
多为负重练习,如腿上绑上沙袋后练习屈膝、伸膝运动,在增强肌力的同时实现功能活动,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练习负重轻次数多时可训练肌肉的持久力,负荷重次数少时可促进肌肉体积的增长。
等速运动训练法
用专门的等速训练器,预先在仪器上设定速度、强度、幅度。肢体运动过程速度不变,肌肉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力,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安全性好,不会导致肌肉受损,在运动中速度恒定,但阻力可随就收缩张力的大小而变化,兼有等长和等张训练的特点。
主动功能锻炼的技巧
1、轻度疲劳
2、CROSS EFECT效应,健侧肢体锻炼也有效
功能锻炼步骤
第一阶段
(伤后l一2周)
为炎症消退期。
第二阶段
(伤后3—4周)
为骨痂形成期。
第三阶段
(伤后5—7周)
为骨痂成熟期。
第四阶段
(伤后7—10周)
为临床愈合期。
(一)第一阶段
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使肿胀早日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
主要形式是使患处肌肉作舒缩活动。
上肢骨折:可作握拳、提肩活动,握拳时使整个上肢肌肉用力,而后放松。
下肢骨折: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使整个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关节屈曲。
踝关节骨折: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动作。
(二)第二阶段
锻炼的形式:逐步活动骨折附近的关节。
上肢骨折:除作握拳外,还可作一些主动性的关节伸屈活动。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
下肢骨折:可进行抬腿和髋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结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轻度负重活动。下肢股骨骨折病人,在第4周后,可用双手撑床,作抬臀,伸屈髋、膝关节等动作。到4—6周后,可起床扶拐活动,但不能负重。
(三)第三阶段
这时患处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已有足够的骨痂,一般接近临床愈合。
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面的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的活动都可以进行,活动的次数及范围可扩大。
(四)第四阶段
此期病人的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使各共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
上肢骨折病人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
下肢骨折病人可作上下坡、上下楼活动,在拐杖或手杖保护下,作一些负重的活动。
功能锻炼举例: (1)肌腱缝合术后
术后第三天被动功能锻炼
术后一周主动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举例: (2)腰背肌功能锻炼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仰卧锻炼 整复后第二天,即鼓励病人作“5点支撑法”练习,3-5次/日,适应之后,改练习“3点支撑法”,在此基础上,体力好的患者可练习“4点支撑法”。
功能锻炼举例: (3)下肢骨折
深静脉栓塞在下肢骨折非常常见,在全髋置换术后发病率53%。
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预防措施:
踝泵功能锻炼
远胜于任何药物(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跖屈、背伸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对防止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每日2小时1次,每次1~2组,每组20个。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有效抬高、术后早期活动
直腿抬高训练
伸膝后保持膝关节伸直,抬高至足跟离开床面10~15厘米处,保持30~60秒/次。
每天锻炼3组,每组20~30次。
膝关节活动度锻炼:
要求患侧膝关节能够被动伸直到0度,屈膝角度小于90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锻炼的原则是被动的闭链的屈膝锻炼。
仰卧位闭链屈膝锻炼:要求屈膝过程中足跟不离开床面,在床面上活动,称为“闭链”。
每日锻炼4次,每次约1小时。
在临床工作中,有些骨科医生和骨伤患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功能锻炼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一些骨科医生认为锻炼时患者自己的事而忽略做患者的思想工作和具体指导。有些患者则认为只有接了骨、上了夹板、做了手术就会把伤治好,或者希望通过按摩、理疗、药物使受限的关节变得灵活,一旦
骨科功能锻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