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皇家湖情结作者:唐世英 1 (修改: ) 一、青年毛泽东多次来益阳 1917 年( 民国六年) 暑假开始后, 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四年级 2 学生毛泽东偕校友、时任长沙楚怡小学教师的萧子升 3 一道正式启动了他们谋划已久的游学方案。 7 月中旬游学开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他们以乞讨者的身份, 从长沙出发, 渡过湘江, 经宁乡、安化, 然后来到益阳、最后去到沅江。他们一路翻山越岭, 草行露宿。目的之一是借此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 培养在逆境中的求生本领, 二是深入社会底层, 对农村、农民作更加深入的调查走访,以获得对农村社会更多的感性认识。 1917 - 1925 (民国六年至十四年)的 8个年头里,毛泽东或同学友,或孤身一人,冒着酷暑严寒, 甚至生命危险, 多次开展游学活动。他先后三次来到益阳。在益阳、沅江、南县等地, 深入洞庭腹地, 徒步走进偏僻农村, 他的足迹遍及湖乡大地。开展社会调查, 号召群众参加土地革命运动和农民武装斗争, 协助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和干部基础。“想法决定活法,格局决定结局”。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理想抱负和心境格局。当时, 绝大多数人认为, 凭毛泽东这样的“三无”青年——没权、没钱、没影响力, 要改变中国命运,救百姓于水火,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可是, 就是因为有远大志向和不寻常胆识的毛泽东,在校时就异常努力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积极组织参与学生社会活动, 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在后来的革命斗争生涯中, 他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发动广大的农民拿起武器闹革命, 最终消灭了国内反动势力, 赶走了外国侵略者, 解放了全中国, 改变了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根本命运,“笑话”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神话。通过阅读下面几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我们就可以看出, 作为青年学生的毛泽东及其校友, 他们当中不少人, 特别是毛泽东, 从小就具有与常人迥然不同的远大志向、高远格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即便他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 日理万机, 但毛泽东对当年游学路上发生的或遇到的一些事情,仍记忆犹新。下文的内容, 大部分摘录于如萧子升( 毛泽东的校友) 等人对当时亲历的回忆录, 或相关著作或最新发布在网络的研究文章,还有作者本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等,其可信度极高。唐世英,男, 1961 年9 月生。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七鸭子村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城市学院( 外语系)、云南大学( 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毕业, 获旅游管理硕士学位( MTA )。湖南省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 益阳市专家联合会专家, 旅游咨询师,益阳市旅游教研联组骨干成员。长年担任高校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旅游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湖乡文化研究。在省级、国家级学报、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 20 余篇。出版专著有《实用旅游礼仪教程》《画说李家坪》《洞庭明珠——神奇的皇家湖》。业余兼任旅游企业管理、项目/ 市场营销、文化/ 会展活动策划等工作。当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 ) 读书, 五年制本科,其学历层次相当于目前的中等师范(中专学历)。萧子升,又名萧瑜,系萧三的胞弟。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亲密校友,早于毛泽东毕业,时任长沙楚怡学校教员。二、在益阳县城的际遇 1 一路翻山越岭, 从安化过来, 约莫于8 月上旬某天下午三点钟, 我们终于走进了益阳县城。这是我们第一次到益阳。街上店铺林立, 行人多而拥挤, 益阳是湘北著名的物质集散地, 买卖十分兴旺, 所以别名“银城”。此外,似乎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不过,我忽然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东西。“润之,你看! ”我惊奇地叫道: “你看到了墙上所贴的县长布告吗? ”“是的, 我看到了。”毛泽东答道:“我对这种东西没有兴趣。你为什么这么兴奋呢? 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 ”“这里又有一张。”我停下来说道: “你仔细看看。”毛泽东看了之后, 回头对我说:“所有的县城都有这种贴在墙上的布告的。”他说:“我实在看不出这张布告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看看县长的签署。”我提示道: “这个人是谁? ”“字写得很清楚, ”毛泽东答道“他的名字是张康峰。”“但是你知道张康峰是谁吗? ”我问道。“不知道。”毛泽东说: “我为什么要知道?他是谁呀? ”“他是第一师范的化学教员。”我说。“噢, 原来如此。他只教高年级学生, 所以, 我不认识他。”毛泽东道:“我们的化学教员是王先生。你能断定这个张康峰和第一师范化学教员是同一个人吗?同名的人很多哩。”“是的, 我能断定是他。他是益阳县城的人, 我记得他那浓重的益阳口音, 并且知道他是在暑假之前两个月离开学校的。刘先生接替他教员的
毛泽东的益阳(皇家湖)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