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佛家与儒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性是什么 70分
标签:
回答:14   浏览:430   提问时间:2010-03-26 11:10
人性问题乃人生之本源问题,自古以来就有种种答案,百家争鸣,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究竟谁是谁非,千古以下,莫有定论,请走过路过曲折之处,之所以众说纷纭,或因 前代秀才 宝剑在匣 故作 惊世之言 以便炒作,或因后人学人 无知胶着 故致 混搅烂漫 竞生异解也。斯道陆沉,舍我其谁乎?
原创作品,欢迎浏览!
回答:2010-03-31 19:55
共4条评论...
二狗他爹 说道:2010-04-06 14:25
呵呵。我喜欢。兄弟全才啊。
菩提本有树 说道:2010-04-02 12:45
兄台关于本体之性的论述非常精妙,可谓深得孟子王阳明之精髓。不过能否详细说说材质之性?人为什么会做恶事呢?“因私欲而作恶事”的“私欲”指什么呢? 请兄台不吝赐教。
chenilg_srokx 说道:2010-04-02 00:32
很多哲学家把善恶与阴阳搞混而谈论,从而造成很多思想混乱。因把善恶也纳入阴阳的自然观念中所致。
菩提本有树 说道:2010-04-01 13:54
兄台论述精妙,很是钦佩。不过“因私欲而作恶事”这个“私欲”是否指自私?西方哲学认为自私是人的天赋本性,兄台对此有何评论?
欲对私欲之来历有一定了解,需要对知识论有一定认识,人类之所以成就知识,是以知性之十二范畴去决定感触直觉(时间与空间是其形式)而成(注:此乃西方哲学之通义,故不加详释)。而感触直觉是被动的,是被影响的。比如你面对电脑,除非闭上眼,不然一定有所见,不管你愿不愿意。其原因就是感触直觉是被动的,是被影响的。孟子曰:物交物则引之而已也。即为此意。(有人说中常一般人(注:说一般,是指除圣人或佛或真人之外的一般人,其原因下明。)说我去看书,我去赏花,看似 人是主动的,其实是被动中的主动,即你有 选择对象的 权利,但你却 没有 选择 不被对象影响 的权利。而此认识的被动性就是人类产生私欲(注意:产生私欲和私欲并不同)的根本来源(佛家讲无始无明,从 一期生命 讲,即 无始 到感性也,从轮回讲,即为 无始时以来),不特此也,此被动性还会直接产生惯性,即儒家的习气是也,佛家的烦恼习是也,即 阿赖耶识之功能也。此之习气会越滚越大,越积越猛,直至佛家之所谓六道轮回,儒家之所谓悖逆狂乱。至于平常人所说之好人,坏人,有道德,无道德,其实只是此习气之粗重枝末表现尔,以良知衡量之,甚肤浅也。然此粗重枝末表现之习气(此习气着重惯性义)也不过是由 一般人的认识方式 引起的惯性 在声色货利中表现也,其实 声色货利 不过是常人们说的好人大多是指有好习惯的人尔,坏人大多是指有 坏习惯的人 尔,对 彻底的良知或道德 而言,其实都是私欲,并无根本不同。不同者,好习惯只是 坏习惯 附着在 不对他人产生危害的 外物上罢了,其实转变只在反手间尔!有时人们往往会对 他们认为平常正派的人 突然暴露的恶事 感到惊讶,其实对于儒释道之东方智慧而言,甚稀松平常,不过同一习气之表现也(中国人儒释道喜欢讲当机立断,当机即无习气,有习气,不管好与坏,皆不当机!邹守益言良知之变动不居,孔子曰尧舜事业如浮云,皆为当机

佛家与儒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nnacon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