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式童帽中的晋绣艺术
[摘 要]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保存的晋式童帽,技法多样、色彩浓艳、内容丰富,是晋绣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民俗文物与晋绣作品的实物例证。
[关键词] 晋式童帽;晋绣艺术;技法;色彩;内容
帽为首凉帽,额正前方采用贴补钉线绣手法,绣出蝠纹,轮廓清晰,引人注目。
。主要流行于晋西北、晋北及陕北,是剪纸与刺绣两个传统技艺的有机结合,制作流程是先用韧性较强的纸张(以金箔、银箔、锡箔居多)剪出连续不断的图案主干和轮廓,再用各色绣线以平针技法在底图上进行刺绣,形成线面结合具有刺状效果的剪影式图案,生动形象,别具风格。这种技法在护耳、护脖等部位居多,尤其是护耳部位,从视觉效果上看,平面物品呈现出剪影效果,且剪纸底色与各色绣线呼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顶彩缎拼接的风帽,额边、护耳、帽体、护脖均以剪纸绣表现,金箔纸上以各色绣线绣出花蝶、花鸟、佛手等纹样,色彩鲜艳明亮。
除以上诸种绣法外,堆锦、拉锁绣、攒花、盘金等,在童帽中也都有所体现。
二、色彩浓艳
色彩是最直觀、最具有视觉的冲击力。晋式童帽在色彩的表现上喜用纯度较高的红、蓝、黄以及无色系的黑色绸缎或土布做地料,与各色绣线、绣布进行大胆结合,各种颜色碰撞,表现出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却又和谐悦目的特点,地域特色明显,民风民俗强烈。红色是喜庆的代表,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颜色,黄色是黄土地丰收的表现,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蓝色是天空的色彩,这些最亲近自然的色彩,是晋式童帽中最常见的用色。 颜色的搭配体现在帽身、绣线、绣布上,又表现出帽身各部分拼接地料之间、绣线与绣布之间、地料与刺绣图案之间等多层次的结合。最常用的地料色为黑、红,但同时即便是以单色为主的帽身,也会在额边或帽身一周用绦边加以包边,一般以白缎上平绣各种图案以及各种栏杆图案绦边为主;在绣线、绣布颜色的选择上,仍然以红、蓝、紫、绿、黄等几种颜色为主色调,并在主色调基础上扩展相邻色彩,互相搭配结合。
以平绣花卉为例,尤其是牡丹花,在黑色地料上,花瓣、花梗、花蕊以不同颜色绣线表现。花瓣一般以红色过渡到浅红色表现质感的变化,花叶、花梗在绿色的选择上,也会用深绿、淡绿或淡黄进行区分,花蕊基本上以淡黄或淡绿为主,形成了以黑、红、绿三种颜色为基色的色彩结合,层次分明,色彩对比强烈;在布贴绣的表现上,除几种颜色的布相互交织外,布上绣线的颜色与绣布之间也有色彩的交互,如这顶宝蓝色缎地夹帽,护耳由白、湖蓝、土黄、大红、玫红等6种颜色布组成,其上平绣童子持花也以淡粉、黑、白、紫、绿等8种颜色描绘,与地料无相同色,在一片小小的护耳上色彩竟达到14种之多,尤其是护耳上部与地料相接处选用大红、玫红色,与宝蓝色的地料形成强烈的色彩碰撞对比。整顶帽子用宝蓝、紫、绿、红等亮色加白色分隔过渡,用色大胆张扬却又结合巧妙,可见制作者的独运匠心。
以动物植物本身的色彩来表现是晋式童帽色彩运用中的一个规律,尤其是在虎头帽上,可谓惟妙惟肖。虎头帽是我国传统民间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是母亲给新生儿和幼儿缝制的,一针一线都倾注了浓浓的母爱和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這顶清代的虎头风帽,以黑色、红色或黄色布料作为帽子底料,包括土黄、橘黄、淡黄、鹅黄等黄色系列颜色的布贴补出虎身,虎身用墨线彩绘方式或黑线
晋式童帽中的晋绣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