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及旅游开发战略分析报告.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范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出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如下表所示:
图表1: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序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1
口头传统和表述
2
表演艺术
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研究小组整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分析
(一)抢救性保护
抢救性保护是指对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记录、整理、立档、保存、研究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
(二)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方式统筹协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发展的规律,不仅有利于增加传承人和当地民众的收益,而且能够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整体性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采取整体性保护的方式。
(四)立法性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人大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纳入立法、司法日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由无序到有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博物馆、主题公园、节庆、舞台化表演、生态保护区、手工艺、旅游商品、体验式展销等多种模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我国已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同时,文化部制订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第一批226名,第二批551名,第三批711名,总计1488名。
更多内容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及旅游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格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共计公布了三批1115个项目,其中浙江省以109个项目,%排行第一,一方面是因为浙江地区是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较为聚集的地区,梁祝、白娘子传奇均是在江浙一带进行流传;另一方面是因为浙江地区属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实力比较雄厚,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较好的财政支持所致。其他排名前十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及旅游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11-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