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妻书
教学目的:
;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重点)
2。学叙和议论的写法;品味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亦文亦白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激发和妻书
教学目的:
;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重点)
2。学叙和议论的写法;品味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亦文亦白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的有72位革命志士,其中有一位叫林觉民的革命者,在起义前夕给自己的妻子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和妻书》,看看作者在起义前给自己的妻子写了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预习和展示
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2)通假释义
几家能彀(“彀”通“够”。)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依傍,依靠。)
(3)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古义:揣摩,:模拟。)
吾充吾爱汝之心(古义:扩大,发扬。今义:满,足;冒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古义:但,但是。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书”,名词用作动词,“写”的意思。)
老吾老和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亲爱"的意思.)
幼吾幼和人之幼(“幼”,形容词用作动词,“保护”的意思。)
作者名片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场承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作品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背景追溯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指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差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另一封给他的妻子.
三、合作学习——探究和交流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谈一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
【交流点拨】作者是怀着悲哀而又复杂的感情来写这封信的,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为了国家、民族,最终选择了分开妻子,投身革命。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理清全文的思路。
以小组为单位,理清全文的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哀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原因。
第三部分(第5~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小结: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说明了个人幸福和全民幸福的关系和为了全民的幸福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二)深层理解
刀作者写这封信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吾今以此书和汝永别矣。"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与妻书[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