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圆木警枕.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圆木警枕圆木警枕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 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 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 “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 “警枕。”王羲之辛勤练字的故事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 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圆木警枕指的是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三味书屋王羲之在 11 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 “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 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 “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 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 “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 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

圆木警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y5186fy
  • 文件大小242 KB
  • 时间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