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8 篇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里面对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出现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有明显的人性弱点。例如:看似颇有学识但品行放荡为人自私小气的李梅亭;学历颇高修养似乎不错的大家闺秀苏文纨,最后也没摆脱婚后显露出的庸俗;外形木讷老实但内心阴险、唯利是图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就是最大的主角方鸿渐也难逃被贬低的“噩运”,他就像赵辛楣所说的,他并不让人讨厌,只是全无用处。他抱有着那个时代所谓的知识青年所具有的正义感,尽管这正直常在诸多生活琐事所迫下屈服。也正因为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正直,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无论是三闾大学,还是报馆,他混得甚至还没有他的夫人好。而且作者把人性的虚荣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 “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
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装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鲜明。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当我读完全文后,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依然是那句充满哲理的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被围困的城堡有很多种解释,或许是封建礼教,或许是爱情,那些城里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热血沸腾,想改变命运,依然寻找成功途径的人。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钱钟书先生首先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其次才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学者的著作通常是晦涩拗口的,但《围城》是鲜活自然的。但学者风骨与文人情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具体表现在文风与主旨上。
《围城》文风轻快而机敏,用揶揄和戏谑刻画普通的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深刻的哲理。主人公方鸿渐、女二号苏文纨,在我看来,是形象最丰满的两个人物。方鸿渐出身之地以“打铁、磨豆腐、抬轿”而闻名,这三个词已经把中原小镇的生活背景勾勒了
出来。“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还加上泥土气,这算他们的民风”这一长句,完全奠定了方鸿渐的身世背景:来自一个小康的中国小镇,士绅之气免不了长久伴随着他;更重要的,是这一看似对民俗的叙写,其实成为了方家的各色人物的形象暗示。这种高效、简洁的文风,正与学者的逻辑严密、论述深入的作风联系紧密。方鸿渐刚到大学任教的时候,他与校长高松年之年的接触也值得玩味:首先,他并不清楚对方的打算,因而在接受副教授之职时,还觉得幸运。他的偷安、懦弱那么彻底,使得他完全牺牲最基本的利益。在整个冲突的过程中,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针锋相对;表面上有攻有守,其实方鸿渐一路败北。他就是这么一个随和、糊涂、胸无大志之人。这与他乡绅的家庭环境有关,这也由他云游欧洲却一无建树的经历决定,这更与他的天性密不可分。故说他不是“野兽”,“顶多是一只家畜。”刻画入骨如此,也只有鲁迅可以媲美。
而鲁迅之激烈强硬虽胜钱钟书一筹,却也有不如钱之处。其一,便是讽刺太甚以致人物类型化。在钱老作品中,苏文纨算是偏反面的角色了,才学出众却古板而势利,但并没有被刻画成一个呆板的木雕。从头至尾,处处有对苏文纨言行的戏谑,甚至诸如因吃醋而破坏唐方之恋的叙写,但也有
《围城》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