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
内容
十七、马说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节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化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授课
内容
十七、马说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节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化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说明的深化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和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 学 过 程
教法学法设计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惨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谢伯乐理解并且体贴它啊.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那么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意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3.考虑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化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考虑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那么名马无名。
(2)先有马,,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授课[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