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方法
诗词写作方法 诗词写作方法一:造景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诗词写作方法一,意念中的造景。诗词中的景色,一般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不是作者臆造的,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造的景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那就是败笔,是中的。这是大范围大气势的景,当然也可以写小范围的景,自身周边的景。比如杜甫的《蜀相》就没有写的很开阔,只写了祠堂周围的景物“柏树”、“碧草”、“黄鹂”。为什么这样
呢?这就是要看题目,看心情,前首是写《登高》,那么只要登高看到的都行。后面这首题目是《蜀相》,重点是写祠堂。不能离题。这空间的定格就像摄影机选景一样,选好了意境按下快门就行了。只不过诗词的选景的视野比摄像机更宽阔,选景更精准更简洁而已。这就要看作者的眼光了,所以我一再强调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观察景物,就好像摄影一样,大家都拍摄同一个画面,没有新意,有意思吗?
下面说定格的第二个方面时间,时间的定格也有两种,一种是即时的景物,第二种是综合的景物。即时的景物就是在几分钟或者个把小时之内看到的景物,实景描写,加适当的形容词。这种情况写景,不能定格很长时间,比如不能从白天写到深夜,更不能从春景写到夏景,如果定格的时间太长了,会容易造成意境混乱。大部分是写从你看到景物时算起的几分钟之内的景。这时候的大自然就是一副瞬间定格的画,你只要在写出这画里的景物就行了,没有第二副画。只写这时候的这一幅画。所以说时间的定格不能太长了,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就是瞬间定格的景物,就好像瞬间按下快门选取的景。再比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也是瞬间定格的景物。是一个镜头的景色,没有第二个镜头,只不过这个镜头是三维立体的镜头,有声有色而已。一般很少会从白天写到晚上的。
第二种是综合的画面,因为写诗可以联想,所以当你看到的景物还不够理想的话,你可以搬移景物,用“移山倒海”的手法把别处的景物移到你的视野中来,把以前或以后的景物移到你的视野中来(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违反季节,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比如你现在写秋天,你可以把去年秋天的菊花当成今天才开,也可以把今天才种的菊花(打比喻)本来是明年开的你可以当成今天就开了。但是不能把春、夏、冬的景物写到今天写作的画面中来,也不要把晚上的景物写
的白天中来,同样的,不能把白天的景物写到夜晚中去。这就是时间的定格。
大家知道,我们诗词中的景物就是一幅画,空间上你可以尽情地画,天上地下,前后左右都可以画,可以画就是可以写出来,只要是你看到的。那么时间上最好是白天就只写白天,晚上就只写晚上,更不能反季节写,写诗不是种大棚菜,大棚菜可以反季节种。写诗词不能违反季节的自然规律。画画也不可能在天上画一个太阳又在旁边画一个月亮。更不能一半画春天一半画秋天。即使有这样的画,意境也不好啊。所以大家在空间和时间的定格方面要多注意,以免造成意境混乱。
相信今天讲的许多人都明白,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个星期我们讲诗词的“留白”。谢谢大家。
诗词写作方法三:留白
我在上两节课讲到“造景”和“景物”的定格。都是讲景物,那么这节课还是讲景物,为什么那么啰嗦地讲景物的描写?因为景物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景物是对情感的铺垫,是陪衬情感的,也是立意的“因”,立意是“果”。有因才有果啊,比如“兴”的手法里面讲的“睹物思人”,“因”是睹物,“果”是思人。如果不“睹物”,也许暂时不会“思人”啊。是不是这个道理啊?没有“因”就没有“果”。所以我才着重介绍景物的写作方法。
那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留白”,为什么要“留白”。
诗词的“留白”就是留出空白的地方,不能写的满满当当,不能把所有的事理剖析完。那么为什么要留白呢?俗话说“辞尽而意未尽”就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为每
个人的理解不同,你如果写完了所有的情感或事理,就会让所有读者跟你一样去理解,那么有的就会不以为然了,只有留出空白,让所有的读者去想象,每个人的想象不同,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填补作者留出的空白,写成圆满的境界,这样才会得到所有读者的齐声叫好。而再不会有人不以为然了,不会有人置疑了。这种境界是诗词的最高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这里我认为留白有两种情况;
一,是写作实景时的“留白”。
二,是意境上的艺术“留白”。
我们现在先说第一点,写作实景时候的“留白”:
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各种艺术有相通之处,就是意境是相通,那么我们现在就用画画说明一下意境的“留白”。比如一个画家画一副荷花的画,他不会把整个池塘全部画上荷花,最多画几朵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画
诗词写作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