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读读才有底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一、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及读数螺旋测微器的构造
®定在尺架".旋钮D
微调旋钮D'和可动刻度E、测微螺杆可用两种方法
(1)用R=?分别算出各次的数值,再取平均值.
(2)用U—I图线的斜率求出.
计算电阻率:将记录的数据RI、d的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式p=卓二号^"误差分析金属丝的横截面积是利用直径计算而得,直径的测量是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采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时,由于采用的是电流表外接法,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使电阻率的测量值偏小.
金属丝的长度测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等也会带来偶然误差.
由于金属丝通电后发热升温,会使金属丝的电阻率变大,造成测量误差.
注意事项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一般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待测金属导线、滑动变阻器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导线的两端.
测量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是指测量待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亦即电压表两端点间的待测导线长度,测量时应将导线拉直,反复测量三次,求其平均值.
测金属导线直径一定要选三个不同部位进行测量,求其平均值.
闭合开关立前,一定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在有效电阻值最大的位置.
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通过待测导线的电流强度I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导线的温度明显升高,造成其电阻率在实验
过程中逐渐增大.
求R勺平均值时可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用AU/I算出各次的测量值,再取平均值;第二种是用图象(U—I图线),在描点时,要尽量使各点间的距离拉大一些,连线时要尽可能地让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明显偏离
较远的点可以不予考虑.
实验改进
在本实验中,由于电表内电阻的影响,从而使金属导线电阻测量值偏小,可以改进
实验电路,消除由于电表内阻的影响而带来的实验误差.
,R为待测电阻,通过调节电阻箱R,使单刀双掷开关S分别接1和2时,电流表中的电流示数相同,贝U表明R=
连接电路如图6所示,R为一阻值较大的固定电阻,R为待测
电阻.
S2断开,闭合S1,调节变阻器R,使电流表、电压表都有一个适当读数,记下两表读数11、U.
保持变阻器RT变,再闭合S2,记下两表的读数12、•突破考点做做有感悟
考点一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游标卡尺的读数应注意以下几点:
看清精确度例如(图7)0cmIIIIIIIII图7
易错成11+=
,游标卡尺不需估读,后面不能随意加零.
例如(图8)1cm23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r[1r1|IIIi|Ir1i|■—n]Q20
图8
易错成10+=,、2、3等数字通常是指厘米,读数时应将毫米和厘米分清,游标卡尺主尺上的最小刻度是1mm.
例如(图9)5cm671IIIIIIlliill11llII11IIlli
IIIf|1IIIIIIIIIIIII
)5101520
图9
易错成(5+)mm=(50+)mm=(图10)图10
易错成13+=
正确读数为14+=
例1
如图11所示为一种游标卡尺,它的游标尺上有
20个小的等分刻度,,游标卡尺示数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长度是cm.
图11
如图12所示为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金属丝直径的示意图,则该金属丝的直径为
mm.
30
20
图12
考点二对实验的理解与应用例2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20]5/---------
IO
丝直径时的刻度位置如图13所示,用米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5Q,先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的电阻R,然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
从图中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13为此取来两节新的干电池、开关和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
电压表0〜3V,内阻10kQ电压表0〜15V,内阻50kQ电流表0〜,〜3A,〜10
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正式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