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
小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教学安排: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究,理解算理,一、说教材:
1、小数乘小数是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及验证笔算的合理性
3、重视过程,突出算理
算理是小数乘小数理论根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算法,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展准确、灵敏的计算;才能打破难点,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我认为只有当学生深化明白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才能真正的打破难点,因此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把因数看成整数计算的积和真正的积有什么关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缩小积的倍数,应缩小多少倍,从右往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只有重视弄清算理的全过程,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打破教学难点.
4、多种形式应用,促进内化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展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场并进展计算的教学。我在练习环节中,变换了练习的呈现方式,设计了有坡度的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稳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步计算技能.
5、注重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开展
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两次学生合作探究的时机,让学生在独立考虑,自主探究的根底上,加强小组合作,同桌交流,通过个体考虑,小组交流和班级研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从而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
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开展,为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1.在情境中引发问题;2.在讨论中解决问题;3.在应用中深化认识;4.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让学生参观小明的房间,说说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口答出哪个事物的面积,学生只能说出床的面积:2×=,而对于房间,阳台的面积只能列式,以此来复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找出3。6×,2。8×1。15和2×1。2式子的不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和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络,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1、估算引路,大胆猜测
×?在估算的时候老师可作适当的引导,最大值和最小值,找出3。6×2。8的积应在9和12之间。
估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换个角度去考虑,为笔算提供一定的支持过程
2、细化过程,掌握算理
这个环节,是本课中打破难点的核心环节,本着“授人以渔”的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历,探究计算的方法,提出问题: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此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
小数乘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