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文字误释中的“天人合一”思想_ 误释字论文导读:: 长久以来, 学者们对《说文解字》的肯定, 主要集中于其对文字本义的正确诠释, 而忽略了其中的误释字价值。在此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部分误释字的分析, 探讨了《说文解字》部分误释字中的所传达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了研究误释字的重要性。论文关键词:说文解字,误释字,文化思想,价值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这部书因其对一系列文字本义的正确阐释而成为中国文字学上的一座丰碑,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使人们忽视了其中为数不少的误释字的价值。长久以来, 学者们一直把误释字认作是《说文》的不足而将其剔除在学术讨论之外, 但当我们深究造成这些误释的原因时, 却看到了其中的另一片洞天, 看到了误释中潜藏的深邃悠远的汉民族思想。下面我们就走进《说文》的字里行间,去探寻误释字中所隐含的农业民族的思想之光。考察《说文》对“一”“二”“三”“王”“天”“地”“人”的训释,不难发现许慎的说解偏离了对文字本义的解释,或者说他并不把目光集中于解释字义,而是注重对某种思想的阐发。这种思想就是体现在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天”、“地”、“人”合一的理念。一、《说文》对“一”“二”“三”的训释从《说文》对于“一”“二”“三”的说解看,许慎在天地人合一整体理念的支配下,并没有注重对这几个原始记数符号的意义阐释,而是展现了同源而生的天、地、人。《说文》对于这三个字的训释如下: (一)《说文· 一部》“一, 惟初太始误释字, 道立于一, 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二) 《说文· 二部》“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凡二之属皆从二。”(三) 《说文· 三部》“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从许慎的解释不难看出,《说文》对“一”的训释承袭了道家对宇宙的认识, 认为宇宙的初始为一个含有元气的混沌体,处于整体未分化的状态,正所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这个混沌的整体经历了漫长的分化过程。许氏在《说文· 土部》“地”的训释中,为我们展示了第一步分化。“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阳气上升,阴气下沉,天地造分, 这样宇宙由一个混沌的整体经历了初步分化,成为天和地。“二”是“一”第一步分化的结果。在《说文· 二部》“亟”的训释中,许慎又明确指出“二,天地也”。天地分成,而生人, “三”则是天、地、人的代表,《说文· 三部》“三, 天地人之道也。”全面地看, 这个过程与《老子》所云:“道生于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是完全一致的。如此, 在许慎的观念中天、地、人是由“一”同源分化而生的。尽管这种观点并不是他的独创, 但至少我们可以确认许慎对这一观点是认可的, 并且他在运用这种观点去解释文字构形会意的原因。也可以说, 对于宇宙这样的认识, 支配了许慎的文字训释。我们不得不承认许慎对文字构形的偏离文字本义的解释,如实地记录了农业民族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天、地、人整体合一的理念。二、《说文》对“王”字的误释《说文》对于“王”的误释为我们明确了,天、地、人的结合已然成为“全部”的代名词。《说文· 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误释字,凡王之属皆从王。”在甲骨文 中“王”写
《说文解字》文字误释中的“天人合一”思想_误释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