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师说》教案.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课题
师 说
课时
3
教学
目的
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
2.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虚词“于、其、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3。理解韩愈关于尊者必有师
学者:即求学的人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所以:(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东西".
这里是:“用来 ‥‥‥的”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天下”
的思想理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同“授”。
3。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师:意动,“以……为老师”。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
,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管,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这里可译成“地方".
课文构造
词句积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第一段分析: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从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二)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气。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气。
欲:动词,想要。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下:低,形容词.
耻:意动,“以……为耻”。
,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
后一个“圣”,动词,圣明.
愚:和圣的用法一样.

其:疑问副词,难道;
此:介词,从.
,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那么耻师焉,惑矣。
其:代词,自己。
耻:以……为羞耻。
惑:糊涂,形容词.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dòu: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谓:所说的。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惑:都是前置宾语。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1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大):小(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
遗:遗漏,丢掉。
明:明智。
,不齿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后)动词,学习。
齿:“以……为耻",意动。
1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那么群聚而笑之
族:类。
曰:称,说.
云:说,和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那么:连词,就.
14. 彼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道:学问道德程度。
羞:可惭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1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矣!
齿:队列,不齿,不以为伍。
及:赶得上。
其:副词表反问,难道?
第二段分析:
此段和上一段是怎样联络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展比照论证?
(一)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二)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三)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第三段:
、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意动。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能.
3。孔子曰: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是故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rfkk
  • 文件大小160 KB
  • 时间2022-05-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