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赏识教学”
刘良华
赏识是为了满足人的被“承认"的欲望。赏识教学并不简单地反对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但是,“承认教学”更看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尤其重视学生“过有尊严的生活”的“被承认",真正的有效教学就是“为看着他。和关注相反的是“不看"。这种“不看":这个教室里是否有几位学生我从来没有正眼看他们?或者,当我看某个学生的时候,我是一扫而过还是在他的身上停留了几秒钟?我让某个学生站起来答复以下问题时,我是否做到了“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关注除了显示为“注视”,还有对学生表达“肯定”。肯定意味着对学生的言行表达认可、赞成,比方
老师准确地回忆学生的某个行为或话语,准确地复述或概括学生的某些说法,等等。当学生站起来答复以下问题之后,老师需要对学生的提问或答复做出积极的回应。比方,“棒,棒,棒,你真棒!”也有老师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喊“棒,棒,棒,你真棒!我要争取比你棒!”这些方法确实可以提供“赏识”的效应,但是,真正可以发生赏识效应的可能并不需要发动全班学生一起鼓掌,,那么,这个学生就会感觉到来自老师的真诚的发自内心关注和赞赏。除了注视和肯定之外,,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某种建议或支持,等等。(精品文档请下载)
“奖励"是为学生的成功表现提供物质或精神的奖赏和鼓励。在所有的赏识行为中,奖励的刺激效应最强烈。但这种最刺激的奖励恰恰需要老师慎重使用。在种种奖励形式之中,老师常用的方法是“口头褒扬”和给学生颁发具有象征意义的“奖状”(或“奖杯"、“证书")和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奖品".“口头褒扬”是最简单的奖励,但它却最有难度,也最能显示奖励的教育技艺.
假设老师擅长让自己的口头褒扬显得既及时、公平又显示出真实和真诚,那么,、证书比口头褒扬更有仪式性,、证书的方式鼓励学生,但是,由于这种奖励需要借助比较浩大的仪式,这决定了这样的奖励不可能被老师频繁,否那么将使奖状或奖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奖品”:第一,尽可能少给学生颁发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奖品。第二,尽可能防止使用金钱的刺激,以免诱发人性中的自私和占有欲望之恶;第三,即便颁发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奖励,也最好使这种实际使用价值和学生的学业有关联。(精品文档请下载)
“信任”是赏识的高级形式。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和信任相关的行为包括不疑心、责任委托、重用,等等。信任的直接形式是让学生自由地说话、做事,用人不疑.“责任委托"意味着让学生为老师承担某个工作.“重用"那么是让学生承担更大责任,
论赏识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