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共3709字).doc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共 3709 字) 1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的相通之处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精神的相通之处 “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态度的总概括是“道法自然”, 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的艺术法则。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想和审美法则源于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 它主要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由于在这一哲学思想引导下园林设计的元素有不同的形式美法则。受这种“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造园艺术就视自然为师为友,“师法自然”。这里庄子尊崇“天道”、贬斥“人道”的倾向异常明显。所谓“天道”,就是自然无为的状态。它是与“人道”相对立的, 因为“人道”是一种非自然、人为的状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特辟“自然”一品:“俯拾即是, 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 著手成春。如逢花开, 如瞻岁新。”因为道是自然的, 如春花之自然开放, 如年岁之自然流转,艺术创作也就要“妙造自然”(《二十四诗品?精神》)。文学如是, 园林更应如此。因为文学创造的世界只需在心灵展开, 而园林创造的世界还要在现实展开, 要能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它必须给人一种真实的山林印象。园林之美, 贵在自然, 自然者存真。只有这样的园林, 才能符合人们寄意山林的初衷, “凡尘顿远襟怀”(计成《园冶?园说》) 。因此,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园林著作, 《园冶》高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园说》)的大旗。这一思想贯穿全书, 略举几例以佐证: 掇石莫知山假, 到桥若谓津通。( 《相地》) 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 《掇山》) 有真为假,做假成。 “无为”明代计成的《园冶》中出现的“无否”与“虽由人作, 宛如天开”这一美学命题, 其精神内涵便是道家思想。道家重自然, 抑人工, 这一命题其实也说着了园林文化的“无为”本质。园林本为“人作”, 倘不是“人作”, 这世界上本来就不会有园林这种广义建筑文化, 从这一点看当然并非“无为”。但是, 园林文化与宫殿、坛庙建筑文化相比, 一主退隐休憩、澹泊冲淡, 一主功名进求, 灼华热衷; 一在出世,一在人世; 其哲学一为儒,一为道是很显然的。道是“无为”。离宫殿、坛庙而就园林, 便是心理思想上的“无为”。因此, 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虽由人作”, 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贵柔”与“尚曲”中国古代无论讲什么园林文化, 都离不开事物的曲线之美, 也揭示了“道”的这一文化节底蕴。“道”性至柔, 柔则必曲, 古代园林文化当中的“曲”, 确是道家“阴柔”、“贵雌”文化哲学思想上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园林, 都以曲线见长, 无论是园林中的建筑物, 还是山水道路、草树花卉, 都具有丰富的曲线之美。一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其曲线美更强烈、更婀娜多姿,显得理逗人。曲线代表着柔和、流动感和丰富性, 这样的特点在苏州园林中的桥、廊、墙,以及驳岸处、建筑、花坛等处处都有。中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所有的线都顺应成自然的曲线; 山峰起伏、河岸湖岸弯曲, 道路蜿蜒, 植物配置也避免形成规则的直线, 总要高低错落、左右参差, 形成自然起伏的林冠竖向线和自然弯曲的林冠投影线,即使是亭台楼阁等人工的建筑,也把其屋顶起翘形成自由的曲线。 “有与无”“虚与实”虚实相生。虚实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园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共3709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