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ing course design
2011版前列腺炎诊疗指南
1
概述
传统分类(根据“四杯法”)
四杯:初始尿液(VB1);中段尿液(VB2);
前列腺按摩液(EPS);前列腺按摩后消毒阴茎头和包皮,将无菌试管直接放在尿道口收集尿液。
1、收集最初排出的10 ml尿流(VB1);
2、继续排尿100~200 ml,用无菌试管收集中段尿10 ml(VB2);
3、由医生进行前列腺按摩,收集自尿道口流出的前列腺按摩液(EPS)
4、收集按摩以后首先排出的10 ml尿液(VB3)。
将收集的4份标本分别进行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培养。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四杯法”的结果分析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两杯法
暴露尿道外口,如有包皮过长,应将包皮上翻。仔细消毒尿道外口。
1、嘱患者排尿约100~200 ml,用无菌试管收集中段尿(按摩前尿液);
2、由医生进行前列腺按摩;随后再嘱患者排尿,收集最初10ml尿液(按摩后尿液)。
将收集的2份标本分别进行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培养。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两杯法”的结果分析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可选择项目(4项)
① 实验室检查
精液常规
* 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出现精液质量异常,如白细胞增多、精液不液化、血精和精子质量下降等改变
病原体培养
* 普通细菌培养(二杯或四杯)
* 沙眼衣原体检测 沙眼衣原体(Ct)
* 支原体检测 可能引起前列腺感染的支原体主要为溶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
* 由于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也可能存在于男性尿道中,建议先取尿道拭子检测,在排除尿道感染后,再进行EPS检测,以进一步明确是否为前列腺感染。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尿细胞学
* 尿细胞学检查在与膀胱原位癌等鉴别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PSA
* 在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也会出现PSA升高的情况
② 器械检查:
尿流率:尿流率,尿流率检查可以大致了解患者排尿状况,有助于前列腺炎与排尿障碍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尿动力学检查:可以发现膀胱出口梗阻、尿道功能性梗阻、膀胱逼尿肌收缩减退或逼尿肌无反射和逼尿肌不稳定等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尿道膀胱镜:膀胱尿道镜为有创性检查,不推荐前列腺炎患者常规进行此项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有血尿,尿液分析明显异常,其他检查提示有膀胱尿道病变时可选择膀胱尿道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③ 影像学检查:
经腹或经直肠B超(包括残余尿测定):目前缺乏B超诊断前列腺炎的特异性表现,也无法利用B超对前列腺炎进行分型。但B超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前列腺炎患者肾脏、膀胱以及残余尿等情况,对于除外尿路器质性病变有一定帮助。经直肠B超对于鉴别前列腺、精囊和射精管病变以及诊断和引流前列腺脓肿有价值
CT、MRI:对鉴别精囊、射精管等盆腔器官病变有潜在应用价值,但对于前列腺炎本身的诊断价值仍不清楚
④ 前列腺穿刺活检:鉴别前列腺癌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
鉴别诊断
Ⅲ型前列腺炎缺乏客观的、特异性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时应与可能导致骨盆区域疼痛和排尿异常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以排尿异常为主的患者应明确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功能异常。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良性前列腺增生、睾丸附睾和精索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源性膀胱、间质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性传播疾病、膀胱肿瘤、前列腺癌、肛门直肠疾病、腰椎疾病、中枢和外周神经病变等。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健康教育、心理和行为辅导有积极作用。
患者应戒酒,忌辛辣刺激食物;
避免憋尿、久坐,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的治疗
Ⅱ型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穿透前列腺的能力选择抗生素。药物穿透前列腺的能力取决于其离子化程度、脂溶性、蛋白结合率、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结构等。
常用的抗生素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等)、四环素类(如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和磺胺类(复方新诺明)。
前列腺炎确诊后,抗生素治疗疗程为4~6周,其间应对患者进行阶段性的疗效评价(CPSI)。疗效不满意者,可改用其他敏感抗生素。
不推荐前列腺内注射抗生素的治疗方法。
Ⅱ型和Ⅲ型前列腺炎
2011版前列腺炎诊疗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