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一、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实、高雅、充溢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奇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事实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十〕小结本课内容
  〔十一〕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其次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依次写的?
  景物描写
  〔一〕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视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依次: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抖→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相识“通感”: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悟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像处:断断续续,假设有假设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实、新颖。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5、6段中譬如、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纳探讨式〕
  〔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假设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说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浮〔假设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相互贴近相互衬托又假设即假设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温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照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温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行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匀称;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譬如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像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相互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像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展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匀称,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仍旧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平平库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