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石落马原因大白售卖凤竹纺织
发审人员名单
2004年11月27日 13:23:32 中财网
据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透露,日前,中国证监会内部召开了关于“王小石事件”的通报会议,首次对王小石案件的事发原因做了较详细的披露。王小石被检察机关带走的原因之一是在2003年凤竹纺织过会的过程中卖发审委员名单,另一原因是在深圳某上市公司发可转债的过程中参与公关、介绍受贿。
会上,证监会有关领导还对一些处于自危状态的发行部人员做了安抚。
此外,记者从相关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证监会对目前这套“权力制衡”的新发审委制度还比较满意,在短期内没有对新发审委制度,包括发行部的审核流程再次改革的设想。
舆论的焦点似乎都随着王小石案件而集中在2004年前的旧发审委制度问题上,其实,“大家都忽略了王小石背后由制度创造的权利寻租机会,在新发审委制度下依然存在,没有改变。”某券商投行部总监表示。
“合法”寻租
11月20日,中屠光绍对外表示,现在负责审核企业上市资质的发审委委员名单都是公开的,每个企业都知道具体负责审核的委员名字,因此不再存在买卖发审委委员名单的可能。
但是,仅公开发审委委员名单就可以消除发行过程中所有的权利寻租现象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上述券商人士解释:“公开名单,只是让企业省下了买名单的钱,然而由于整个发行审核的每一环节依旧存在许多不透明的东西,企业不知道自己上报材料被审到哪个阶段,是不是还存在问题。”
“通过正常的渠道去问证监会,通常不会得到正面回答。企业自然会找中介去私下公关、疏通,了解证监会对自身公司上市的态度,利益寻租油然而生。”他反问,“作为企业或券商,谁愿意多花这钱?”
事实上,无论在旧发审委制度下,还是在新发审委制度下,几乎每家拟上市公司都会在上报材料之后去找关系公关,区别在于程度不同。“有的是打招呼,有的干脆金钱交易。”
这似乎成为了企业发行过程中的一堂必修课。即使企业、券商有不满,他们仍与官员、发审委员默默遵循着这一条行业内的潜规则,直到王小石案件的偶然事发。
“公关、行贿的上市公司未必不是好企业,未必不符合上市规定,但对企业而言,公关成功相当于在企业成功上市的道路上加了一道双保险。”江苏某上市公司前董秘告诉记者。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证监会对企业审核信息十分模糊的时候,企业宁可花点钱买安全。”他说。
“随着名单公开化,一些直接行贿、受贿的违法寻租现象变得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隐性寻租现象,我们从法律上很难抓住他们的把柄,最多是道义上的谴责。”某券商总裁如是说。
他表示:“目前发审委委员中有多位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企业一般在上会前一个星期左右,知道自己将被哪七位委员审核,因此,我们会在事前准备好。”
用这位投行总裁的话来讲是“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具体实施方式是券商利用多方面关系负责帮事务所找客户、拉业务。由于券商要与发审委员们至少合作一年时间,往往他们会对每一位委员都照顾到。
“今年上报的一个项目中遇到五位来自事务所的委员,我们平均给五位委员所在的事务所提供了项目。”上述券商总裁自曝内幕:“一般,我们直接给委员打电话,告诉有一个朋友的企业要找事务所做业务,那么委员会告诉我们一个他手下员工的电话,让我们直接联系。”
王小石落马原因大白 售卖凤竹纺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