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燚霏:与《匆匆那年》的一场“恋爱”本刊记者董晨阳搜狐自制络剧《匆匆那年》,一经推出就创下单日搜索量 30 万、单集平均点击量 3000 万的记录。总点击量已经超过 亿次。这部由 80 后创作团队打造的络剧,收获了出人意料的点击量和好口碑。在这部络剧的背后,发生了哪些让人难忘的故事? 带着这样的好奇,记者近期采访了《匆匆那年》的编剧之一刘燚霏。美貌里透着智慧与敏感,这是记者对刘燚霏的第一印象。“我们五个人当时就是边演边写,做什么都在一起,每天的吵架、调侃, 像谈恋爱一样。(笑)这部戏就是在还原我们曾经走过的青春。”刘燚霏说。《匆匆那年》如此受欢迎,就是因为里面的每个情节都很真实,每一个角色说的话,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此剧一经播出,引起了巨大反响。在“ 2014 横店影视节”中, 《匆匆那年》从 20 多部剧中杀出重围,荣获“最佳络剧”奖项。我要跟电影“谈恋爱”“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有趣的人,但是我拥有好奇心,喜欢探寻有趣的事情,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就像我爱电影, 电影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还喜欢写日记,从日记里你能发现时间对你的影响,同时记录下你内心的选择。我还有点收集癖,比如电影票、火车票、飞机票、门票等,每做一件事,我都试图留下一些小东西,证明你曾经做过它。我会用这种方式保存记忆。”刘燚霏说。记者跟刘燚霏相约在一家咖啡馆,她身着蓝白色的格子衬衫, 天蓝色的牛仔裤,脚踩一双干净的白色帆布鞋。看似简单干练的搭配,却使她 1米 74 的瘦高身材在人群中有种让人过目不忘的气质。刘燚霏说自己从小是个“好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家长眼中她是“乖乖女”,在老师心里她是“好学生”,而实际上她是一个性格叛逆、不走寻常路的女生。“我的家乡河南是个很传统的地方,我高考选择艺考,报考了导演专业时,我的家人并不理解。”刘燚霏说。那时的高中生,课余时间讨论的话题似乎都是偶像剧、欧美明星、篮球明星等,但那时的刘燚霏,已经看了很多电影,其中不乏《情书》《燕尾蝶》《梦旅人》《四月物语》等,导演岩井俊二的影片对她影响很深。他的电影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影像风格清新细腻, 同时又带有唯美与残酷并举的东方气质,对刘燚霏的触动很大。 2007 年,刘燚霏跟随着一种“直觉”,顺利通过了自主招生面试,最终以专业第八的成绩被中国传媒大学导演专业录取。而那一年河南省的艺考录取名单里,导演专业只有她一个人。刘燚霏本科是读的导演专业,研究生时被保送到本校电影创作专业,大学 6 年来一直从事与导演有关的学习和工作。在校期间,她参与拍摄了十几部短片,也尝试着自己写剧本,电影剧本《永无之海》曾入围“广电总局扶植青年剧作计划”; 2011 年本科毕业,她的毕业作品《纸风筝》荣获了“厦门大学最佳导演奖”; 2013 年研究生毕业时的作品《蝴蝶与沧海》,在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中荣获“最佳大学生微电影”奖。当时有人提议把《蝴蝶与沧海》放到站上,一定能获得很高的点击率,但是她却拒绝了。因为《蝴蝶与沧海》没有达到她理想中的高度,她觉得这部片子太自我了。在慢慢地寻找中,她才发现了自己更适合从事编剧工作。在研究生阶段,刘燚霏曾经彷徨过,觉得女孩子做电影太辛苦了。“我曾经一度怀疑自己对电影失去了兴趣, ‘我爱它吗? ’我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现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一方面是进步,另一方面使现
刘燚霏:与《匆匆那年》的一场“恋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