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写法
<P>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
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BR>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BR>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BR>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BR>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BR>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BR>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BR>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
‘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对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类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BR>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方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BR>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BR>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BR>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假设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BR>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BR>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BR> 综上所述,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儿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BR>创作原那么 <BR>工<BR> 工,首先是指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就是说,要完全符合或根本符合<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特点和规律。工整,是写对联最根本的要求。<BR> 古人(或者说前人)作对,是很讲究
“工〞的。清代以前联书,选联都比拟严,几乎没有不工的。民国时期的联书,如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各集所收之联,也都选得很认真。当然,也有些书选得随便一些。近年的联书中,确有一些是不够严谨的,尤其所选入的新对联,假设干不工整的对子,也“登堂入室〞,以致人们对新<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创作产生疑虑。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二是编选者没有逐联推敲,东抄西摘,凑成一本就算大功告成,便一误己再误人了。我以为后者责任更大些,如果按
“虽少而精,宁少勿滥〞的原那么办事,那些十分不工整的“对联〞便会永无出头之日,那将是联坛的幸事。<BR> 这里,不想举例了,只是提醒读者:莫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好对联,都是“范文〞。<BR>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我大致估算过,七言以下的对联,能占到对联总数的一半以上,九十字以上长联,还不及百分之一。它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到达精巧和凝练。<BR> 不懂得惜墨如金,是对联不工的一个毛病。1986年全国“慰问前线,缅怀英烈〞征联活动,初评入选的对联中,也还有这样“不精〞的对联,试举两例:<BR> 编号“283”联:<BR> 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BR> 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BR> 评委们认为“山水美〞、“日月高〞是多余的巧意,应变为:<BR> 山美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BR> 日高月高,何及战土风格高<BR> 编号“272”联:<BR> 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BR> 大地迎春,天下同歌一代英雄<BR> 评委
最新对联的写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