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一般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无关。
4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45.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一般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无关。
4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9.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是同时进行,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0.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食物网形成原因是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基本相似。
5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
52.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其基础是正反馈调节。
53.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54.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这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结果。
55.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对捕食者或被捕食者造成影响。
56.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57.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但会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减弱,也即营养级越高,危害越小;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58.某DNA分子共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l:2:3:4。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1200个
59.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遗传只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无关。
60.水稻抗瘟病对易感瘟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瘟病的水稻,其中一种为杂合子。可通过让甲、乙分别与隐性类型测交的方法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瘟病水稻。
61.云南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野生猕猴中发现了一只极为罕见的白色雄性猕猴。为了尽快利用这只白猴繁殖成一种白色的猕猴群,选择的最佳方案是让其与多只常色猕猴交配,以利从F1中选出白色猕猴。
62.
高中生物 基础知识点总结(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