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
清朝皇帝世系表(12帝)
入关之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入关之后: (1) 清世祖 顺治 (1644-1661)
圉”。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最终康熙帝采纳了什么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郑成功的复台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逐渐形成割据势力,使大陆与台湾形成分裂状态,施琅的复台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结束大陆与台湾的分裂状态。”
“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
探究: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收复台湾两者之间的区别?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威胁到中央王朝。
3、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噶尔丹向康熙帝提出
“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阴谋分裂祖国。
康熙帝决心清除葛尔丹的残兵,发誓如果清军粮草断绝,“朕必噬雪穷追,断部回师”,最终迫使葛尔丹兵败自杀。
1690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采取分兵合围的战略,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击溃了葛尔丹势力。
作用:打击了蒙古新疆的分裂力量,维护了祖国统一
PK
康熙帝消灭他们仅仅依靠满族的力量吗?为什么其他民族愿意为他所用?
武力
怀柔
汉
藏
蒙
崇儒尊孔,恢复开科取士
尊重喇嘛教,册封四大活佛;
多伦会盟。
4、加强民族团结
三、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
“兵非警察,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利(俄罗斯)无故犯边,收我通达......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应即剪灭。”
——1685年,康熙下谕抗击沙俄入侵
雅克萨之战示意图
雅克萨
尼布楚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岭北河西属俄国,岭南河东属中国。
《尼布楚条约》意义:;“两江一岛”属中国。 (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维护了息“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
平定噶尔丹叛乱
加强与汉蒙藏民族团结
抗击沙俄;划定边界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清朝行政区划:包括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四、对康熙帝的评价
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1、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2、维护并巩固了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 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3、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4、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 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
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
◆康熙帝的总体评价:
①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部叛
捍卫者康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